抗日风云(二)
王先金 编著
第十一章 “飞虎英雄”陈纳德
抗日英雄杨靖宇 (6)
邓小平接见陈香梅
1981年1月4日上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接见了陈香梅一行。陈香梅将里根总统的一封亲笔信当面交给邓小平,彼此进行了坦诚而亲切的交谈。在宴会的排座次时,邓小平让陈香梅坐在第一贵宾席的位置。他说:“陈香梅坐第一,参议员史蒂芬斯坐第二。因为参议员嘛,美国有100来个;而陈香梅嘛,不要说美国,就是全世界也只有一个。而且她也有一半是属于我们中国的,”邓小平看着中蒂芬斯说,“你懂不懂?你同意吗?”
史蒂芬斯也很会说话,他答道:“安娜是我的老板娘,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曾在飞虎将军陈纳德的十四航空队服务。陈纳德是我的顶头上司,安娜当然是我的师母,她有事随时都可以吩咐我的。我很有幸能和她一同来访问中国。”
邓小平又对史蒂芬斯夫人葛德莲娜说:“听说你还是不到三天的新婚娘子,你们好好地在中国度个快乐的蜜月。”史蒂芬斯夫人有点脸红了,在座的章文晋、冀朝铸和礼宾司的翻译人员都笑了。
史蒂芬斯答道:“我们是除夕前两天在阿拉斯加州结婚的,安娜吩咐要我们准备来中国,我们马上告别家人收拾行李上路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时期我们是在中国大后方,我在中国的桂林和昆明担任飞行员,到了大战结束才离开中国回到美国,那时我们都只是十八九岁的小家伙。现在一转眼30多年了。”
邓小平说:“你们美国飞虎队在中国的功绩我们都很清楚,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为协助中国抗战所做的贡献,希望你今后仍一本中美友好的原则为中美关系努力啊!”
史蒂芬斯说:“我一定会为此不断努力,因为中美两国一定要合作,世界才有和平。”
客套过后,邓小平转把正话和陈香梅说了,他说:“陈女士,你回娘家了,听说你是北京人,你生活在北京,对不对?” 邓小平(中)接见陈香梅(左)
陈香梅说:“报告邓主任,我出生在北京的协和医院,小时候在东华门大街的孔德小学上学,读到三年级因卢沟桥事变才和家人逃难到香港去的。”
邓小平问:“你在北京有亲友吗?”
陈香梅答:“我在北京有很多亲友。”
邓小平问:“探望了他们吗?”
陈香梅答:“探望了。我还看望了我的老师。”
陈香梅的舅父廖承志插话了,他说:“香梅还是小学生时,我在家母(即何香凝)香港的寓所见过她多次,香梅常常跟着她的母亲廖香词到我们家中串门子,过年过节,大伙儿都在一起。香梅你还记得吗?”
陈香梅说:“当然记得,而且我对二叔婆(即何香凝)都很尊敬,她常教训晚辈,并且要我们随时准备再逃亡,这一些对我印象很深。”
邓小平对廖承志说:“原来你的妈妈这么凶。”大家都笑了。邓小平又说:“承志,你那时在打游击,也很少在家中吧?”
廖承志说:“报告主任,你知道我后来在粤北被国民党抓到了,在牢里困了几乎三年多,后来母亲去和蒋介石说情才把我放出来的。”
邓小平说:“你是坐牢专家,不过苦了你的夫人经普椿。但是你的漫画可在狱中大有进步啊。”大家又是一阵大笑。
邓小平又请大家吃点心、喝茶。这时陈香梅把里根总统的亲笔函亲自呈递给了邓小平,他把信从信封中取出来,后面的翻译人员就替他翻译。他不断说:“很好,很好,我们很佩服里根先生的远见,实在了不起。”里根那时是当选总统,还未正式上任。
陈香梅说:“里根总统希望中国领导人知道他的宗旨,他会遵守上海公报的精神和中国合作,一切没有什么改变,他希望中美两国能为和平努力。我离开华盛顿前,里根总统亲自召见两次,吩咐我要向贵国保证他为中美两国关系和平进展努力。”
当陈香梅说到美国对台湾的态度时,邓小平沉默了一阵子说:“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不能否认的,不过我们暂时不谈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中国自己的事,我们自己要日后解决,希望美国不要多插手。”
临别前,廖承志对陈香梅耳语说:“明天邓老请你单独吃饭,只有我和你舅妈作陪,我们还有些私人话要谈谈。你不用和别人多说,我会到钓鱼台来接你。”她点头答应了。
第二天,官方安排史蒂芬斯夫妇到长城游览。廖承志夫妇接陈香梅去人民大会堂吃饭。
邓小平和陈香梅开玩笑说:“你舅舅有‘妻管炎’,你知道吗?”
陈香梅看着舅舅说:“他很好嘛!什么时候有了气管炎?”
邓小平大笑:“不是气管炎,是妻管严。你看他又抽我的烟。你舅妈每天只给他三根香烟,他常常偷我的香烟,我不怕太太,我就是喜欢抽烟。”
经普椿说:“邓老你也过言了,我真管不着承志,他不听话。”
廖承志苦笑笑:“我是左右做人难,自从心脏搭桥后医生要我少抽烟,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
他们一边吃饭,一边闲聊。
邓小平忽然对陈香梅说:“陈女士,你做错了一件事,你怎么可以把我们的产业双橡园给了台湾,我知道这是你和你的好友、那位总统参谋律师干的事,那位律师叫什么名字?”
“他叫葛柯伦,在华府很有影响力。”陈香梅回答。
邓小平问:“他是共和党吗?”
“他是民主党。”
“那你是共和党,”邓小平继续说,“你们两人合伙干了这桩事,对不起自己的祖国啊!美国国务院都同意这是中国政府的财产,该归还中国。你们偷天换日的手段可大啊,我不能不佩服。台湾是怎么感谢你的?”
陈香梅说:“邓老,这件事说来话长。为了这件公案,我真的受了不少冤枉,假如我当时知道这个后果,我就绝对不白帮这个忙了。”
廖承志说:“这是旧账了,不算了,对不对?”廖承志说了陈香梅对祖国的贡献,勿再追究,这才算了事。
陈香梅4日晚在记者招待会上穿了西式套裙,粉红色的丝绸衬衣,配上金色的胸口针,化装很浓,涂了口红,戴了巨大的珍珠耳环。比起56岁的年龄来说,显得年轻得多,看来只有40多岁。
陈香梅是富有传奇性的人物,她和蒋经国、宋美龄有颇深的交情。她在戏剧性的时间,戏剧性形式访问了北京。美国记者和香港记者自然把采访的重点集中在她的身上。在记者招待会上,连职位比她高的史蒂芬斯也被冷落了。
在钓鱼台宾馆的美国记者招待会结束之后,香港《文汇报》记者上前采访了她。她掏出了在飞往北京的飞机上所写的一篇文章交给了记者,说:“你可以拿去发表。”文章的题目是《又见故乡》。
文章中写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981年元月2日,自东京乘日本航空公司飞机飞北京。
早上4时,在东京旅舍即醒过来,无法成眠。
……时序流转,陈纳德将军已去世多年,我离开北平时是双十年华,一转眼三十年过去了。故乡无恙乎?
……未到北京,我先为朝思梦想的故乡祝福。
第二天,海内外各大报均在头版重要位置刊登陈香梅与邓小平握手的相片,并配发了新闻报道。
从此后,她频频来往于海峡两岸,起了不可替代的特殊桥梁作用。
1989年冬,陈香梅亲任团长率领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办的、有众多台湾经贸界人士参加的工商经贸考察团访问中国。在北京他们下榻钓鱼台国宾馆,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90年5月,陈香梅趁热打铁,又一次组织台湾工商考察团到大陆访问。从此,陈香梅多次来中国,还经常与柴泽民会面。老朋友重逢,自然是欣喜万分,有说不完的话题。陈香梅写下这样一首诗:
四十年来国家,万千里路山河。
惆怅两岸书剑,何日期许共和。
她在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着,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