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也是盗火



  盗版也是盗火
  
  贺宏亮
  
  春节前后,大概是由于扫黄打非办的人放大假的缘故,在成都市面上突然出现了不少港台书籍的盗版书。比如,张玉法的《中华民国史稿》、陈永发的《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以及戴煌、高华、黄仁宇、章诒和的作品,以及熊式辉、陈诚、丁盛、张发奎等人的日记,一共大概有十五到二十种。我买了四五种,每种十五元左右。我翻看了一下,错字并不多,质量还不错。特别是香港牛津版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那本,我读了一半以上,还基本没发现什么错字。
  正好手边有大陆三联版的《八十年代访谈录》,对照读了一下,很有趣。查建英当年访谈的一共有十二人,其中与刘奋斗的访谈,在大陆版中被全部删除——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留下来的十一人的文字中,也被删改了很多地方。有的地方确实是将香港牛津版的错误改正了,例如,在栗宪庭的对话中,他说到“康有为早年有一本书叫《阅微堂笔记》”云云(香港牛津版页273),这是个明显的错误。只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不管是康有为还是其他人都没有写过《阅微堂笔记》。因为是对话,老栗出现这种错误也很正常,但查建英整理时和香港牛津版的编辑应该校正过来。大陆三联版就正确地改成了“康有为早年有一本笔记里就有一段话”。(页296)
  但是其他地方的删改,却十分无聊。我只举一个例子。
  香港牛津版中阿城说到,“反复说我是有信用的,完了以后又失信,我是有信用的,又失信,就一直在这么摇摆、摇摆、摇摆,终于到了八九,这个信用彻底没有了!这样就进入了九十年代。九十年代是没有信用的社会。一直延续到现在,没有信用。权力没有信用,非常非常恶劣。”(页8)
  在大陆三联版中被改成,“反复说我是有信用的,完了以后又失信,我是有信用的,又失信,就一直在这么摇摆、摇摆、摇摆,这样就进入了九十年代。九十年代是没有信用的社会。一直延续到现在,没有信用。如果权力没有信用,就非常非常恶劣。”(页21)
  这两段话的涵义差别太大了。
  我想到以前在台湾戒严时期,所有的简体字书常常被视为“通匪”罪证,业者只能盗版销售,而读者也惟有老手才能找到购买门路。我们今天何其相似。盗版者虽然在法律上有很多瑕疵,但是,在文网深密的年代,盗版者其实也是盗火者。我坚信,什么戒严法呀、调查局呀、打非办呀,等等,这些看似坚固的东西,最终都会烟消云散。
  
  附记:这几天,扫黄打非办的人已经上班,那些港台的盗版书又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