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像学校”成为问题的背后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在谈到“学校去行政化”问题时表态,学校去行政化,简单来说就是让学校像一个学校,而不是像一个机关。

“让学校像学校”本来是一个学校的应有之义,毋庸多言。正像一个人,如果别人对他说“你要让你像个人”,这无疑等于狠狠掴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但既然教育部也不讳言“让学校像学校”已经成为一个问题,那说明它已经不是一般的问题,学校行政化就像寄生在学校身上的一个肿瘤,务求早日除去。

学校行政化是“官本位”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渗透的一个明显特征,权力的流转伴随着大量资源的流动本身就带来巨大的诱惑,而有关政策、体制又进一步强化刺激了这种行为。一旦手握巨大有力资源且能够对教师的去留、晋升拥有生杀予夺大权的领导在事实上形成一个漩涡中心,必将搅动人心的一池春水。在高校这种情况固然明显,由于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所以相当部分的行政领导在权力之外寻求学者光环,而相当部分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也对权力趋之若鹜,形成了盘根错节的交织之象。而近年来,教育行政化的风气也有向中小学校滋长的趋势,包括最近因为实行绩效工资,部分学校出台的分配办法由于领导占据有利地位,引发相当部分教师发出“宁愿争取做领导也不要做一线骨干教师”的感慨。

在“让学校像学校”之外,还隐含了 “让领导像领导”、“让学者像学者”、“让教师像教师”、“让学生像学生”等话题。不惟高校存在这些问题,在中小学也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在升学率指挥棒下,浮躁而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充斥着中小学校园。一些学养、素养不足的中小学校长面对教育局等领导时唯唯诺诺,机关层级之感强烈,导致在办学方向上缺乏独立的思考。部分学校领导在抓德育之时更呈现校园“城管式”管理,更多地将“在任期内不出事”作为工作的主要理念。在此理念之下,于校园内抓、堵、截是其主要工作,主要抓迟到、发式、校服整改等,而无暇无心或者无力真正地持续地开展有益全体学生身心的文化活动,因为这种效果就像《2002年的第一场雪》中所言:“来得要比往常要晚一些”。而在此指挥棒重压之下,一部分教师在做德育工作就像做“批发”,而无暇深入实施开展“零售”工作。在此情形下,学生则不像学生,而变成开展“军备竞赛”的士兵,长期作战在作业考试第一线的战壕。

事实上,“让学校像学校”这个话题应该变成“让学校是学校”、 “让领导是领导”、“让学者是学者”、“让教师是教师”、“让学生是学生”的命题。只有各归其位,才能百舸争流,彰显活力,各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