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去行政化:纪校长应该从我做起


227,温总理在与网友连线时明确指出:“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最好大学不要设立行政级别。”次日,教育部新部长袁贵仁也明确表示,要逐渐改变政府对学校管理以及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

大家知道,关于“高校行政化”问题,社会各界包括大学方面的校长和教授等,都已经嚷嚷了多年,但教育行政管理当局一直都没有正面回应。现在好不容易得到了来自上面的正式认可和明确导向,实在是件值得庆幸的事!但是一旦涉及到自己利益,一些原来主张去行政化改革的当事人,却忽然一反常态,立刻变支持者为反对者,从旁观者角度来看,这着实有些戏剧性。这种戏剧效果,在纪校长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在我眼里,近年来中国各大学校长中,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是最有行政魄力和个性化领导魅力、最现卓越治校业绩并敢于率真讲话、因而也最令人(至少是我)敬佩的一位。据我所知,这些年来,关于高校行政化的倾向,他也时有针砭批评言论见诸报端。但出人意料的是,恰在总理和部长都公开承认并表示要努力“去行政化”的当口,他却以人大代表身份站出来表示:在全社会都以行政级别作为评价标准时,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将贬低教育,导致高校无法与社会对接。这不能不给人一种“叶公好龙”、“人格分裂”或“双重标准”的感觉!

其实,面对改革,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双重人格”。改革的实质就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反过来说,凡是实质性的改革,都不能不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因此,在现实改革过程中,一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表现,是很容易“自相矛盾”的:如果改革不触动自己的既得利益,或对自己有好处,就支持并积极推动改革;而一旦改革触动到自己的既得利益,或对自己没有好处,则立刻会一反常态,变“改革派”为“保守派”,不是消极对待就是积极反对。

在“高校去行政化”这件事情上,纪校长虽然现在并没有明确反对,但他在态度上从过去“坚决支持”到现在“消极提醒”的微妙变化,却很值得人们玩味!这种态度转变,使人们不得不怀疑他原先批评高校行政化的真实动机。噢,对不起!想起来了:易中天老师好像早就教导我们说:不要问人动机!我错了,我错了……我的意思是说,这一正一反的言论,不能不使人产生疑问:作为校长,过去你反对“高校行政化”,是为了向教育部要自主权;现在教育部说,你不是要“去行政化”吗?那好吧,先把你校长的行政级别取了!这下触及到了纪校长的痛处,于是马上变了态度,高喊:你取了我行政级别就是“贬低教育”

这一正一反两头说话,很有戏剧效果:原来纪校长是一位“自我中心主义者”,所有的言谈论说都是站在自己“校长”的立场上说话。不利于我做校长的,就反对;有利于我做校长,就支持。去行政化改革有利于我做校长,就支持;去行政化改革不利于我做校长,就反对。可谓态度毫不暧昧、旗帜十分鲜明!

应该承认,纪校长的说辞不无道理。高校行政化确实是一个复杂的体制问题,涉及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因此,“去行政化”改革需要配套推进,才有望最终获得成功。但问题在于:改革总是要有个突破口的。如果改革当事人个个都像纪校长这样抱着“从我出发怕吃亏”的心态及行为倾向,那么改革就无从改起

你站在校长角度说,要改,不要从我做起,最好是别人先改了再说,否则先改了我自己,不仅我吃亏,我“没有级别什么都干不了”,而且还“上纲上线”说,取掉我校长级别不仅是贬低我自己,而是整个地“贬低教育”!

那你将心比心,如果站在别的当事人角度,也说你纪校长同样逻辑的话呢?那这“去行政化改革”的事儿肯定会泡汤!那以后谁也别废话了,瞎嚷嚷什么呀,根本就没有谱的事儿嘛!咳,这就是改革难难于上青天的原因啊……因此,改革,特别是这样一种直接涉及官员切身既得利益的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只有每个当事人都能够走出“自我中心”怪圈,不是“从我说起”而是“从我做起”,才有出路,才有成功的希望

呜呼!常言道:站着说话不腰痛。从古到今,往往论人说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说别人容易检点反省自己难。事情没有轮到自己头上,什么都好说;一旦轮到自己头上,立刻变颜变色。说不定哪一天,我这个天天呼吁教育改革的“教育从业者”,一旦把自己改进去了,立刻就消声失言,甚至表现得忸怩丑态,还不如我们纪校长这样能够坦言直说,那谁也说不定……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写这篇博文的用意是就事不论人。中国人民大学是我的母校,纪校长是我母校的校长,也是我当年求学时的校长,我的博士帽就是他亲手给我戴的。多少年来,无论是言论还是作为,我对他都是赞同有加、崇敬无限,因此对他个人的人格和魅力,我是一点都没有二说的。我所关注和关心的是“高校去行政化改革”这件事情本身,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论事无意间“连带”了他,如有冒犯谨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