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主权债务危机吗


  清议:中国有主权债务危机吗

  

  地方政府透过八千多家融资平台公司向商业银行借款累计七万亿,有人说这是中国特色的主权债务危机,还有人说这是国内商业银行的主权债务危机。

  

  坦率地说,这都是误解。

  

  主权债务危机绝没有什么“中国特色”,其要件有两个:一是主权债务负担过重,进而失去举债能力;二是国际收支严重恶化,难以偿付到期外债。

  

  关于主权债务负担,国际较通行的安全底线是国债余额对GDP的比率不超过60%。在此基础上,如果GDP增速较快,相应的安全底线可以放宽至80%左右。其中的道理是,GDP增长与中央财政收入增长成正比,增速较快的中央财政收入可以提升主权偿债能力。鉴于过去10年我国中央财政收入增幅是GDP增幅的2倍,所以,国债负担率的安全底线可以充分上浮。

  

  截至09年末,我国国债余额不到6.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09年增加值为0.95万亿元。按照当年GDP实现33.54万亿计算,国债负担率仅为19.7%。即使将上述地方政府银行借款全部确认为主权债务,国债余额也不过13.6万亿元,相应的国债负担率为40.5%,远低于安全底线。

  

  关于国际收支,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09年末余额近2.4万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外债余额的6.4倍,是全球偿债能力最强的国家。

  

  既然如此,说中国存在主权债务危机,纯系胡言乱语。

  

  至于商业银行的主权债务危机,问题的性质则属于庸人自扰。

  

  央行的官员说,商业银行的地方政府债权快速激增,已成为新增不良贷款的重大隐患。言外之意是说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增加坏账拨备,以至于约束了信贷扩张能力,并打压了资本充足率。在很大程度上,今年的贷款增幅之所以被压低到17.5%,以及银行再融资压力陡升,原因皆在于此。

  

  为什么说是庸人自扰呢?依据《巴塞尔协议》关于银行资产风险权数的规定,主权信用或以主权信用担保的资产,其风险权数为零,不仅无需拨备,而且不计入银行加权风险资产合计,亦不降低资本充足率;相反,普通商业贷款的风险权数为100%,需要拨备,也必须计入银行加权风险资产合计,并因此降低资本充足率。

  

  显然,央行以及银监会是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视为普通商业贷款并以此为前提来审视问题的,所以才会一再惊呼不良贷款风险与资本安全风险。

  

  按照国内法律及行政规定,商业银行不得接受以政府担保的贷款申请。从这一点来看,所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严格地说属于违法法规活动的范畴。不过,实事求是地讲,这并不能改变该等贷款为主权信用资产的本质。

  

  我深信,地方政府银行融资问题的出路只有一个,这就是以政府债券加以置换,或以国债换贷款。

  

  那么,若以国债换贷款,宏观经济及股市将何去何从?明天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