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中买马:是炒作?


□颜永红/文

据报道,四川腾中重工收购悍马交易于2月25日被宣布终止,主要是因“材料不完整”,四川腾中无法在拟议的交易时间里获得中国监管部门的许可。随后,通用汽车考虑关闭悍马品牌。

  自2009年6月起,“腾中买马”作为民营企业进军海外的重要事件,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一度闹得沸沸扬扬,令人扑朔迷离。

  2009年6月2日,刚刚申请破产保护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宣布,公司已就出售其越野品牌悍马事宜与一家潜在收购方达成谅解备忘录;3日,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宣布竞购美国悍马,并称将在当年第三季度末完成最终交割;10月9日,腾中与通用汽车就通用旗下高端品牌全路面悍马车业务的出售签署最终协议。根据协议,腾中将以1.7亿美元左右获得悍马品牌、商标和商品名称的所有权,拥有生产悍马汽车所必需的具体专利的使用权。同时,还将承接悍马与原有经销商签订的经销协议;2010年2月1日,腾中与通用就收购悍马协议有效期延期至2月28日达成一致;25日,腾中宣布收购悍马失败,通用宣布将关闭悍马品牌。“腾中买马”至此尘埃落定。

  有学者认为,“腾中买马”只不过中外两家企业之间一场虚假的游戏而已。借此,通用可缓解破产危机,腾中可获取广告效应。虽为假戏,实则两利。就像有关专家所说,“这是一场没有输家的恋爱”。而且,腾中是最大的赢家。花几亿广告费都收不到这种效果。

  其实,从节能环保的角度讲,“腾中买马”并非明智之举。在气候变暖、全球高度关注节能减排的背景下,腾中收购悍马这种超大排量豪华车型的做法,显然与国家鼓励生产、销售节能环保型小排量车型的方针背道而驰。即便企业再“不差钱”,通过政府审批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就腾中本身而言,并不具备“买马”、“养马”的必要条件。作为生产路桥设备、建筑和能源设备,从未涉足特种车辆生产领域的民企腾中重工来讲,管理条件和技术条件的缺乏显而易见。也就是说,腾中要想通过国家严格的汽车生产准入许可都有困难。再有就是资金问题。在地方政府无法提供大量担保、国内金融机构不愿支持的情况下,腾中仅靠自有财力和少量海外融资很难填补悍马这个“无底洞”。此外,政治、文化因素是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道难关。此前海尔收购美国美泰克、北京第一机床厂2005年并购德国百年品牌科堡集团时就曾遇到此类问题。

  从悍马本身的业绩表现看,前景很不乐观。悍马是个全球高度知名的独特品牌,同时悍马还拥有一个练达资深的领导团队和出色的车辆设计能力。这些都是有利因素。但腾中的注资,未必会像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韩德胜所说的那样“如虎添翼、前景光明”。自2006年达到年销量82380辆这一历史最高点之后,悍马销量一路下滑,2007年、2008年分别为 66345辆和 37573辆,2009年又急降至9046辆。腾中要想把这匹日益消瘦的“马”养活养壮,实在是一项十分严峻的考验。重大的耗油缺陷再加上暗淡的市场前景,几乎使悍马的优势条件丧失殆尽。

  事实表明,在中国企业利用金融危机,纷纷以“蛇能吞象”的英雄气概,大举进行海外兼并扩张的时候,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冷静。前车之鉴不容忽视。2004年,作为国内汽车行业海外并购第一案,上汽与韩国双龙达成收购协议,但随后上汽就陷入到无休止的劳资纠纷当中,这场“联姻”终归落空。2008年,印度塔塔汽车斥资23亿美元收购英国陆虎和捷豹两大汽车品牌,在销量急速下滑的情况下现已成为“烫手的山芋”。

  除了利用金融危机实施“海外抄底”外,中国企业还有一个追求“大而全”、精心打造企业航母的梦想。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航母都不可能保证绝对坚不可摧。从通用、克莱斯勒、贝尔斯通、雷曼以及日航这些行业巨无霸的垮塌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与盲目扩张并行而来的管理失控、成本失控等问题,往往会成为企业航母难以根除的重大隐患。

  回看“腾中买马”,还有一点值得称道的,就是政府有关部门的谨慎态度。直至最后,各监管机构均未收到过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品牌的完整申请方案,显然主要是腾中自身前期可行性研究不足所致。如果政府决策也失之盲目,其损失将难以想像。由此看来,如何引导和扶持我国企业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确实值得有关部门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