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走过四月的雨巷去望桥


我们一起走过四月的雨巷去望桥
 
——四首现代精美诗歌欣赏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 472000
 
诗者,人性之灵光,语言之精蕴,思想之结晶,妙笔之生花。而阅读和欣赏诗歌,则是人生一大雅事情,对提升人生之质量、丰富人生之阅历、拓展人生之视野则极具积极的意义。优秀的诗歌,沉淀着人类灵魂深处承载的苦难与欢乐、幻灭与梦想、挫折与成功,折射着人类精神结构中永恒的尊严和美丽,体现了人类追求真善美、扬弃假恶丑的执着意念和高尚情怀。阅读好诗,可以使我们在领略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的同时,感同身受,体会诗人所阐扬的人生与社会哲理,获取在困境中生存的力量和与丑恶相抗争的勇气,从而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在这里,我把非常喜欢的四首诗歌: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呈现给大家,与大家共同欣赏诗歌的音、画、诗、情之美。我把他们诗作的篇名串起来,组成这篇文章的名字“我们一起走过四月的雨巷去望桥”。
1、意境优美、内容纯净的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904年林徽因先生生于浙江杭州一个祖籍福建的书香世家。1920年随父赴英读中学,后考入伦敦圣玛莉学院。同年与徐志摩相识并结为挚友。
1924年和梁思成同往美国留学,学习建筑学。1927年转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舞美。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后回国任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1931年到北京香山双清别墅养病,期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不久到中国营造学社供职,经常随丈夫梁思成赴外地考察古建筑。1933年与闻一多等创办《学文》月刊。1937年任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编委。抗战期间辗转昆明、重庆等地。解放后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先后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建筑学会理事。19554月病逝于北京。林徽因先生象滑过夜空的流星,闪烁着灿灿星光度过了短暂一生。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发表在1934年的《学文》上,具体的写作时间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有人说是徽因先生为悼念挚友徐志摩而作,借以表达对挚友的怀念,那时侯徐志摩先生因飞机失事刚去世不久;有人说是徽因先生为儿子粱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喜悦。
有位叫“冷子君”的朋友写道:“总觉得林先生的诗歌、散文里有着说不出的美丽、清澈、明靓,那光线,那温度,那触动,都恰恰的好。每次读来,都觉得一份清新扑面而来,汉字在她的锦心之中含蕴了太多的优雅,文如其人一样的清秀。这位有着卓越的才情、学识、美丽典雅的女性,留给人太多的纪念和回忆,在她身上,凝聚的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绝美。女子的智慧与才情,美丽与轻灵,气质与坚毅能集于一身者,唯林先生矣!”
这是一首诗非常优秀的佳作,无论是对徐志摩的爱还是对儿子的爱,或者是对其他人的挚爱,它都能够承载,这也成为徽因先生的代表作。所以,在诗人逝世的时候,一直非常喜爱徽因先生的文学大家金岳霖等先生共同给诗人题了这样的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四月,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在这样的季节里,作者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   
    世界带着点点的笑意,那轻轻的风声是它的倾诉、它的神韵。它是轻灵的,舞动着光艳的春天,千姿百态。在万物复苏的天地间,一切都在跃跃欲试地生长,浮动着氤氲的气息。在迷茫的天地间,云烟是复苏的景象。黄昏来临后,温凉的夜趁着这样的时机展示自己的妩媚;三两点星光有意无意地闪着,和花园里随风轻轻舞动的花朵对语,一如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轻盈而柔美,多姿而带着鲜艳;有情明月缓缓升起,天真而庄重地说着“你”的郑重和纯净。
    此时的四月,那鹅黄,是初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这样的季节里,“你”已经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的,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在形式上,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2、迷惘、朦胧、低沉而优美的戴望舒《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圯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1905年望舒先生出生在浙江杭州,原名戴丞,中国现代派诗人的代表人物。因患过天花,面容被毁。1928年发表诗歌《雨巷》震动文坛,获得“雨巷诗人”美誉。但这并没有使他得到苦恋的意中人——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的心。几经辗转,施绛年虽同意和他订婚,但也提出了条件:戴望舒必须留学回来才能结婚。1932年先生去法国求学,1935年回国,此时施绛年已嫁作他人妇。先生人痛苦之下,找到施绛年,以一个巴掌结束了自己长达8年的苦恋。1936 年先生与穆时英的妹妹相识并结婚。抗战爆发后不久,先生全家去了香港,一边做抗日宣传工作,一边主编文学杂志。1941年被捕入狱,因此致病。1950年于北京逝世。望舒先生也和徽因先生一样,象滑过夜空的流星,闪烁着灿灿星光度过了短暂一生。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及译著等留世。   
《雨巷》写于1927年的夏天,是先生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其时大革命失败的阴云笼罩着中国大地,诗人只能在惶惶之中看着理想和现实的极端背离;另一方面,先生居住在好友施蛰存的家中,他深爱着施蛰存先生的妹妹施绛年,却得不到对方任何的回应。压抑的外部环境和沉郁的内部心境的交互影响,使先生用心、用笔唱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绝唱《雨巷》。《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作者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彳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高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艺术上,《雨巷》鲜明地体现了先生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江南村镇中的巷子,长长的、曲折的,有说不尽的风情,不尽的缠绵。江南的雨更美,柔柔的、迷蒙的,或带着淡漠的愁绪,或含有浓浓的温情。任何人走在这样的雨巷中,都能够品味出这雨、巷子和寂静带来的愁绪、感伤:“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姑娘来了,带着丁香般的颜色、丁香般的芬芳和丁香般的忧愁。姑娘和诗人共同走在这寂寥的雨巷,都撑着油纸伞,在彷徨,都带着说不出的愁怨,说不出的冷漠、凄清和惆怅。姑娘近了,投来一声莫名的太息,又渐行渐远了。这一切都如同梦一样,凄清迷茫。姑娘离去了,离开这可能产生爱情、产生温暖的雨巷。雨仍在下,巷子仍是悠长寂寥的雨巷。丁香也逝去了,太息也消散了,连惆怅也变成冰冷、枯寂的惆怅了。诗人仍在撑着油纸伞,在独自彷徨。刚才的一幕,是梦还是诗人的情绪,是诗人的想象还是诗人心中的祈愿?在诗的结尾,诗人没有用“希望逢着”,而是用了“希望飘过”。那飘过的一瞬在诗人的心中升华了,成为一种境界美。   
这首诗将象征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诗的意象浓而不结、繁而不乱,可谓环环相扣、丝丝在理:雨的凄清愁怨和巷子的幽微动人、丁香和姑娘、姑娘的惆怅和诗人的彷徨相得益彰。这些共同奏出了低沉而优美的调子,唱出了作者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心绪。
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是这样评价的:“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倩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
    3、短小隽永优美如画、意蕴深厚的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1922年考入上海浦东中学,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在徐志摩等人的影响下开始新诗创作。1933年大学毕业后,诗人先后在保定、济南等地教书,同年出版其第一部诗集《三秋草》。
抗战时期,诗人前往四川大学任教,期间曾赴延安和太行山一带访问。1940年后先后在西南联大、南开大学任教。1947年诗人应邀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专事创作。1949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建国后,诗人历任《诗刊》、《文学评论》等刊物的编辑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等职务。200012月病逝于北京。
    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10月。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故命名《断章》。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先生的诗作大都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断章》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断章》只有四句,每个字、词,每句话都通俗易懂,但细细品味便觉意味悠长,耐人寻味。诗中用几个简单的意象、词语,营造了两个优美的意境,同时带着深深的伤感。第一个意境的中心是桥。“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想那光洁的桥石或绿油油的青苔;闻吟吟风声,想那深深的林中清脆的鸟鸣。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明净、悠扬而和谐。透过这宁静的自然,是一个小楼,里面住着一个人;在鸟声的背后有一双眼睛。“你”一下就成了别人的风景。第二个意境的中心是夜。“你”怀着淡淡的哀愁,在寂静无人的夜里打量着世界,也许是想在人世间的美中找点慰藉。明月当空,皎洁的月光使夜蒙上了一种浅白的色调,若有若无,如梦如幻。“你”获得了美丽的满足吗?也许。然而,诗人要告诉“你”:此刻的“你”正做了他人的梦境,正被人设计在哀愁的、惹人怜的形象上,满足了别人的想象。
那桥、那夜、那风景、那梦,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诗人似乎在讲生活、生活的状况,讲心灵、心灵的慰藉。桥是风景,是自然纯真的美;然而这美又是人类眼中的世界。夜是人心灵的归宿,又是生活的阴暗面。人们的阴影,人们的愁会积压在夜里,人们要从沉沉的暗夜中摆脱出来,寻找美好的生活。所以,人们需要风景,需要梦。诗歌隐含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处处存在“相对状态”,作为个体的人、自然是独立的,互不相干的;但作为群体的人、自然,又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
这首诗一方面吸收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手法,同时又广泛运用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手法:着重于意境的营造。诗歌意境空灵优美,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言有尽而意无穷,白话般的词语中有着启人深思的哲理和触动人心的落寞感情。这首诗也带有卞之琳独特的诗歌风格:冷静的语调、对新奇意境的追求、带有思辨意味的象征,引人深思的内在韵味,等等。
多少诗评家围着这四行诗孜孜不倦地加以诠释,雄辩滔滔或者细语潺潺,都留存在中国现代诗歌研究的资料库里,至今依旧意犹未尽。可以说,《断章》之美就在于心态,它简洁、隽永、精致而睿智地刻画出一种心态之美:清彻、洗炼、明净。
4离别与感伤的徐志摩《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896年徐志摩先生出生在浙江海宁,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入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第二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一年后获硕士学位。1921年,诗人进入剑桥大学研究院学习政治学,同时开始创作新诗。同年志摩先生和才女林徽因相识,坠入情网。这次相遇与相识,不止改变了徐志摩先生的一生,也点燃了中国浪漫派诗歌的火种,并让现代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年代。19223月,诗人与前妻张幼仪离婚,10月回到上海。1924年,泰戈尔访华,诗人作为陪同及翻译与泰游历各地,并随泰一同去了日本。同年诗人应胡适之邀任北大英文系教授,不久结识京城社交界名流陆小曼(她已为一名军人的妻子),两人很快坠入爱河。1926年,二人举行了婚礼。此后诗人一方面继续在大学教书,另一方面和胡适、闻一多等人创立“新月社”,创办《新月》杂志。19311月,诗人主编的《诗刊》创刊。同年11月因飞机失事英年早逝。这次飞行旅途事务包括看望病中的妻子和赶场听林徽因的讲座。徐志摩先生也与林徽因、戴望舒先生一样,似滑过夜空的流星,闪烁着灿灿星光度过了短暂一生。
《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先生第三次漫游欧洲的归途中,写的是那年一个夏日的感想。那是一个明媚的夏日,诗人怀着莫名的激情,瞒着接待他的大哲学家罗素,一个人悄悄地来到康桥(即剑桥大学所在地,今统译为剑桥)——诗人曾学习过、生活过的地方,想寻找他在那儿的朋友。但是,友人都不在家,诗人就在美丽的校园里徘徊,在那一木一花之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先生曾经说剑桥大学是他的精神家园,他在散文《吸烟与文化》中写道:“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回国的归途中,他写下了他的传世名篇《再别康桥》。
诗的开头就弥漫着一种怀旧的情绪和宁静的氛围。诗人的来和走都是轻轻的,没有任何的声响,没有什么烦躁和吵闹;但诗人毕竟要和那华美的云彩告别了,毕竟那段美好的时光已经逝去了。那阳光下柔柔的柳枝,映在轻轻荡漾的波光里,幻出点点的金鳞,照在了诗人的眼中,同样也拨动着诗人的心。当年友人的音容笑貌、爱人的切切私语在诗人的眼前浮现,耳畔回响。那清澈的水中水草绿油油的,在水底摇曳,那清凉和优美都是诗人所羡慕的。诗人的想象不再受控制。在诗人眼中,那潭水就是天上的彩虹,它被揉碎了,最后沉淀在潭底的浮藻间,聚合为诗人的梦。寻梦?诗人随即就有了追忆的沉思。撑一支长篙,向青草的深处追寻,直到星光点点还乐不思归,在美丽的月夜放歌。
    然而那段美好的时光不会再现了,昔日的好友也杳无踪影。诗人感到无限的惆怅。诗人的怅然情绪也感染了虫子,它们知趣似地沉默着,不再鸣叫。诗人要离去了,悄悄地离去,诗人不想惊动那美丽的场景,那美丽的回忆。
这首诗是中国新月诗的代表作。四行一节,每节押韵,诗行的排列错落有致,参差变化中有整齐的韵律。诗的整体有着强烈的音节波动和韵律感;首节和尾节前后呼应,使诗的形式完整。用词上讲究音节的和谐与轻盈,“轻轻”、“悄悄”等叠字的使用更是恰如其分。这些都完美表现了新月派诗歌的特征:完整的形式,和谐优美的旋律,诗句的紧密节奏等等。
英国十八、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在与柯尔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序言》中说过,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并且好诗都“导源于宁静中回忆所得来的情感”。徐志摩先生创作这首诗歌时的内心正是宁谧安详,这是客观的自然景致与主观的心灵活动的密切同一,他透过写今晚的康桥的宁静来全面彰显诗人的内心世界,所以,诗人的归来与别去都是“轻轻的”。
    事实上,诗人这次要告别的却是黄昏暮色中永恒停驻在康桥的西天上的“云彩”。这“云彩”指的是林徽因,桥下的河水是徐志摩。这在徐林的诗作中都充尽地展示出来,如徐志摩《偶然》与《云游》,林徽因的《藤花前》与《死是安慰》等诗,并且,徐志摩在他的散文《自剖》中就说的非常明确,他说:“原先我在人前自觉竟是一注流泉,在在有飞沫,在在有闪光。”在这首诗里,天空中的“云彩”,轻盈明艳,她凭藉着夕照余晖的那一点子光亮,便投影到静静的康河的河水上,于是便形成了倒影“波光里的艳影”。“云彩”点染了地面上卑微的河水的空灵,让他觉醒过来,这对地面上的河水来说,是否就是一种意外?还是意味着一种命定?不管怎么样,对河水而言,确然无疑地便是“在我的心头荡漾”。不单如此,夕照的余晖,同时也照耀着康河河畔的柳树,让她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泽,金光闪闪,像黄昏暮色中的新娘一样娇艳。云影,再加上柳影,这是何等的灿烂缤纷!云与河水的投影关系也许只是偶然的,但是,这却是一个“永恒的图画”,一如徐志摩在《偶然》、《云游》诗中所展示的。
在康河的河畔,从河畔滑到河边的软泥上,那绿油油的参差荇菜,色泽光润而轻灵摇晃地在康河河水的温柔的轻波中曼舞。那迷人的舞姿,那逍遥的韵致,竟会让诗人徐志摩不期然地许下重愿:“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是他对康桥无限的眷恋吗?是他期盼着能融入康桥的美景中而与康桥成为一体吗?是他对美艳迷人的夕阳中的新娘太过痴情迷恋而甘心成为一条水草自愿留下相伴?假如夕照下的金柳欺骗了你,那你该怎么办?又假如那只是一个垂死的新娘,那你也甘心留下来陪伴着她?
诗人没有让我们停在河水中软泥上的青青水草上,他想像的翅膀竟凭藉着夕照余晖那一点子的亮光,沿着康河的河水溯流而上,引导我们来到榆树树荫下的拜伦潭。拜伦潭原是一个筑坝堤将河水拦起来而形成一个大水潭,因为浪漫派诗人拜伦在剑桥学习时经常在这儿游泳而得名。夕照的余晖洒落在这个遍长着水草的潭水上,彩色的鳞漾伴随着水面上的浮藻,在这河水的回流的水潭中共舞。这个拜伦潭,它“不是清泉”,而是神圣之地,是立下誓约的地方,所以说“是天上虹”。
关于虹,在《圣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上帝说:“我与你们并你们这里的各样活物所立的永约是有记号的。我把虹放在云彩中,这就是我与地立约的记号了。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我便纪念我与你们和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约,水就再不泛滥,毁坏一切有血肉的物了。虹必现在云彩中,我看见,就要纪念我与地上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永约。”这里的云彩、虹与水组成的盟誓,是徐志摩这首诗之所根本。1921年的四五月间,林徽因和徐志摩在拜伦潭前确曾指水为誓的。但是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他们的誓言的内容。是谁没有信守誓言而最终导致了两个“伤心人”?是不是正因为盟誓的毁弃,所以那作为盟誓记号而缤纷五彩的虹才被揉捏成无数的碎片飘散在浮藻之间?破碎了彩虹,这永约誓言的记号,还显现在天上的云彩中吗?不!它们早已沉淀在拜伦潭潭底下而变成一个残破不堪、再也无法组合但仍美丽迷人的梦——“彩虹似的梦”!
1921年,徐志摩与林徽因在剑桥发生了短暂而热烈的爱情苦旅,除了陶醉在他们的初恋的甜美之中外,他们还共同地热爱着英国浪漫派的文学,尤其对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的诗歌与诗歌理论更有一种痴情的迷恋,他们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可以开创出中国的浪漫派诗歌风潮,进一步,他们更想仿效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一样,出版一本他们的中文版的“抒情歌谣集”!这就是当初他们的盟誓,这就是当初他们的梦!但是,这一切都要等待林徽因在1923年春天能和徐志摩一起回剑桥进修才有其可能。但是,1924年林徽因却选择了彻底斩断了与徐志摩的感情纠缠,而与世家子弟梁思成[梁启超之子]远赴美国求学!这让徐志摩的感情世界几乎崩解,苦闷伤心到了极点。
数年后,当他重返剑桥,再次见到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河和重新再听到康河潺潺的流水声时,他内心深处是怎样的悲伤与疲惫!面对着拜伦潭,连同着一颗破碎的心,想到了那个沉淀在潭底下的破碎的梦,我相信先生的内心是有怨言的,他能做些什么呢?继续寻梦?是的,他让小船逆流而上,那怕是追寻到康河河水的源头,他也要继续寻回那个完整的美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是不是还有更青处?能停下来吗?是不是他这样子想,让小船逆流而上,就能让时间倒回去,回到1921年,然后再让它永恒停留在那个时间点永远不动?还是他想回到那个时间点再出发,让梦能够实现?但是,小船又如何能办得到?事实上是,黑暗早已经成形了,桃源望断,寻梦无处,斑斓的星辉洒落,压满一船。本来,在星光下听流水声,是他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他认为,大自然的优美,宁静,和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人的性灵,但是,现在呢?现在诗人只想放怀狂歌,狂歌当哭,他要唱出他内心的悲伤。然而,今晚剑桥只是是一个静!那一片静,在星辉寂静的夜里,无休止地、无穷尽地向四面八方蔓延,连夏虫似乎也受到了感染而噤声。誓言已破,寻梦无踪。停驻在剑桥西天的那片永恒的云彩似已渐渐隐入夜空中,诗人面向着她,摆一摆手,珍重吧!云彩,再见吧!
林徽因曾经在给友人的信中描述她对爱、对幸福、对诗歌的看法:“我方才所说到极端的愉快,灵质的、透明的、美丽的快乐,不知道你有否同一样感觉。我的确有过,我不忘却我的幸福。我认为最愉快的事都是一闪亮的,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迸出神奇的——如同两个人透澈的了解:一句话打到你心里,使得你理智感情全觉得一万万分满足;如同相爱:在一个时候里,你同你自身以外另一个人互相以彼此存在为极端的幸福;如同恋爱,在那时那刻,眼所见,耳所闻,心所触,无所不是美丽,情感如诗歌自然的流动,如花香那样不知其所以。这些种种,便都是一生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世界上没有多少人有那机会,且没有多少人有那种天赋的敏感和柔情来尝味那经验,所以就有那种机会也无用。”这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林、徐二人浪漫而凄美的感情纠葛。
真挚与爱情、敏感与浪漫造就杰出的诗人和作品。
201039日星期二,三门峡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