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24年的核电梦想


  2007年2月3日,由海阳官方起草的《海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汇报》上有这样一段文字:核电的建设,将给海阳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今年,海阳市将培育以核电为依托的核电产业区…… 

  翻阅与“海阳核电站”相关的一摞摞厚厚的材料,我们发现,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三级政府都对“山东海阳核电项目”倾注了高度的热情与努力。 

  核电梦 

  开始于24年前 

  “期盼核电站‘落地生根’,海阳等了24年。”在接受采访时,海阳市核电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核电办)综合处主任宋纪华这样介绍。 

  3月12日中午,利用一个小时的午饭时间,宋纪华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8年前,身为海阳市发展与改革局副局长的宋纪华便开始参与海阳核电站的筹备工作。回忆起核电站建设的前前后后,宋纪华记忆犹新。 

  宋纪华说,海阳与核电结缘最早可追溯到1983年,那时山东省成立核电工程领导小组,省长亲自挂帅,成员单位有原省计委、电力局、山东电力设计院等。当年,山东省设想建设胶东核电站群,在对厂址进行普选时,胶南、即墨、乳山、海阳、烟台都上了候选名单。但随着大亚湾、秦山项目的上马,加之当时全国出现了电力热,山东建核电站的事情暂时搁浅了。 

  1995年,国家核电勘察团一行来到海阳勘察,建设海阳核电站的梦再度被勾起。 

  恰在那年,山东的电力供应与经济发展矛盾紧张状况越来越明显,缺电非常突出。同时,山东煤炭资源也开始紧张,电煤由1983年时的基本够用,变成必须依靠外省电煤。于是,“核电站建设重新提上日程。” 

  作为海阳核电站前期工作的主要参与者, 宋纪华说,核电站选址,“既要靠海,又要有山,还不能离居住区和工厂太近。特殊的运行方式和环境,使核电站的选址必须慎之又慎。”选择海阳,原冷家庄和董家庄具备的五大优势起了决定作用。 

  首先,两村交通优势明显,方便大型设备海上运输; 

  第二,经多方论证,地质条件好,两村及附近村庄无地震和断裂带,非常符合建核电站的要求; 

  第三,这里三面环海,水质较好,核电冷却用水取水距离短,是国内最好的厂址。 

  第四,80公里以内的人口密度较低; 

  第五,气象条件好。 

  基于此,1995年,海阳核电站准备工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2003年7月,海阳核电项目出资人第一次会议和投资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并且相应地在济南设立了山东核电筹备处。 

  宋纪华说,海阳为全面做好核电落户的管理、建设、服务、协调等工作,在2003年9月11日,海阳市从政府相关部门抽调几十名工作人员顺势成立核电办。 

  2003年8月,中电投成立了山东核电项目筹备处;2004年9月中电投等六家股东共同出资设立了山东核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全面开展和推进山东海阳核电工程建设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