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新书:术理道的实践


重 整 河山  —— 术理道的实践

 

  在过去的十余年中,王志纲工作室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出书,从最初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到后来的《找魂》《谋生》《第三类生存》、再到今天的《重整河山》,工作室就像一个不断在求学的学生,每隔一段时间提交读书报告向老师同学汇报,持续不断地通过图书来表达一个战略思想库对行业发展和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解与分析。

  这些书籍既有翔实的案例分析,也有一路走来许多不为人知的秘辛,作为一家以智力为核心竞争力的咨询机构,工作室毫不避讳、大大方方地将各种决策思路与过程展示出来,读者可以从见微知著,找到工作室从一个简单的创意策划机构成长为国内一流的战略思想库的发展轨迹。

  这一系列书籍可以有一个清晰的分野,以第三种生存、谋生、找魂为标记,此前和此后的书籍可以分为前传和正传,前传阶段的文字大多在陈述工作室独特的方法论,属于技术层面的分享与交流,正传阶段则大幅摆脱技术流的羁绊,系统聚焦于工作室独有的商业观念、重点表达对商业伦理等基本立场的认识与取舍。

  从前传到正传的演进,标志着工作室已经从对“术”的追求中成功解脱,开始专注于“理”和“道”。工作室的持续成功是因为有着对术理道完整的追求、理解和运用。

  对于商业机构也好,个人也好,术理道都十分重要,术是生存的基本方法,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囊中取物,激烈的商场捉对厮杀中脱颖而出,讲究的是真功夫。在客户刚性的需求面前,空谈理论而不具备释放客户需求的能力,只会眼睁睁地与一个又一个机会擦肩而过,工作室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有术的工作室,王志纲从举旗之日起就是有术的领军人,他独特的成长经历决定了工作室具有独特的观察视野和分析方法与套路,这些视野与方法又能准确命中客户需求。这是工作室这么多年一直屹立不倒的秘密所在。具有一流“术”的团队,给客户的感受是:需求得到了准确释放,买到了自己称心如意的服务,钱花得很值。

  光沉迷于术的人,充其量是匠人,光沉迷于术的机构,充其量是熟练匠人的集合体,术是生存的基本方法,术基础之上还必须要有系统的理论和体系作为保障,来持续不断地推进组织与个人提升、吐故纳新、确保大家能够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地快速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专业能力与价值取向不被稀释,业务越来越扎实,团队朝着正确的方向攀爬上更高的山,看到更加瑰丽的景观,这就需要“理”,这个理就是理在气之先的那个“理”,理是确保一个组织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的方法论,有“理”才能有“气”,有理的团队,在商海厮杀时,进攻队形层次分明,防守节奏进退有序,讲的是风林火山海的气质、一流攻守群的胆略,有“理”的团队,靠内在的专业性和完整性吸引客户,让客户为之折服、倾倒。双方的互动早已经超越了满足需求、赚钱的原始阶段,客户会对这个团队产生发自内心的敬意,会有相见恨晚、恨不相逢未嫁时、惺惺相惜的冲动,此时客户达到的状态是:用友者霸。

  道比术和理更进一步,道讲究的是争霸天下的学问,道,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自在境界。有道的团队,能够让加入团体的陌生人迅速明白方向在哪里,自己的定位在哪里,打法套路在哪里,然后开始闻鸡起舞业精于勤,为了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目标而努力工作。有道的团队,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把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的人越来越紧密地聚在一起,以致于团队中的人会不断赞叹:好像我们注定要在一起奋斗。有道的团队,会让自己的客户进入一个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空灵境地,在这个境地里客户所有的需求都是可以被满足的,而且客户潜在的需求也会被不断挖掘,这个团队会举一反三、具有前瞻和预见性地告诉客户,未来会怎样,你应该怎么办,具体的执行应该怎么搞。客户会对这个团队产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可,继而是深入骨髓的依赖。这是客户被迅速提升到了一个最让人羡慕的境界——用师者王。

  工作室的业务一直和地产有关,而且越做越大、越做越复杂、越做越有挑战性。从最初的一个楼盘的策划(碧桂园)到一个房地产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再到一个房地产企业对一个区域和板块的规划(星河湾),再到一个城市区域板块的重点项目规划(昆明世博园的彩云之南、万绿归宗),再到一个城市区域板块的整体规划(丽江),然后到对区域、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成都),最终走向海外、走向蓝水、为国外客户操盘(毛里求斯)。这意味着工作室的实力已经可以做到放之四海皆准。而应对这种挑战,就要求工作室必须有与之匹配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工作室独特的术理道。

  让我们先把拗口的词汇放在一边,从王志纲的一个典型的工作场景来看看工作室是怎么样开始业务的。

  接到客户邀约之后,王志纲和工作室团队会抵达业务地,然后走马观花,貌似游山玩水,其实是看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客户需求方的决策者进行初步沟通。然后在几天的考察形成结束后,与客户方再有一个较为深入细致的沟通,对项目勾勒出初始方向和基本框架,然后由后续团队深入具体业务,与客户深度碰撞。

  很多人说:这个套路有什么新鲜的吗?这和一般的商业咨询公司、策划公司相比,难道有什么不一样吗?麦肯锡是这样做的,波士顿是这样做的,埃森哲也是这样做的,难道这个就是工作室独特的术理道吗?

  如果这个套路就是工作室的核心竞争力,是多年屹立不倒的基石,那只能说明一个事实——工作室的辉煌成色不够。

  显然,这个套路并不是工作室那一本纵横天下的秘笈,那么,真正激动人心的秘密在哪里呢?

  答案很简单,还是术理道。

  让我们把目光再往回多看几十年,回到激动人心的1978年,那一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了中国的道路从内斗全面转为经济建设,随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国家意识形态的方式确认了这个方针不可动摇,23岁的贵州青年王志纲走进兰州大学经济系开始他的读书生活。和苦大仇深的老三届、知青相比,此前独特的生活阅历似乎令他早早就看淡了人世冷暖、世态炎凉,对于功名利禄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与扬弃,和那些发誓要把时间追回的同学相比,为王志纲貌似散仙的生活态度背后做注脚的是他独特的个性与选择。比如坚决不当第一名、必须考进前十名、再比如执着地自学日语、又比如对资本论若干遍的苦读。这些表象只能说明一点,王志纲是个早早就明白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的人,不会盲目跟风。

  苦读资本论、苦读古典哲学对于那一代人来说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在另一位兰大校友秦晖的回忆里,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每个人都有着关乎天下的精英意识,对于文革后走入大学的人来说,苦读能读到的一切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冲动。王志纲的苦读资本论,无非是又一个有为青年勤奋上进的典型案例。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了,他苦读资本论、和后来他的大范围的阅读、广泛的涉猎、以及后来去社科院做学问、到内蒙跑基层、不当高官幕僚拒绝仕途召唤、南下广东,告别体制独立创业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吗?

  作为一个旁观者,盲目揣测王志纲做选择的依据、决策时的心态,实在是一件荒谬的事情,这种过于主观的举动既不合常理也不合逻辑。但是,我们始终可以顺着王志纲本人的成长轨迹与变迁,试图找到一些线索,来论证工作室的核心竞争力与他本人的经历、偏好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资本论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们从小就被告知,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的心血,是抽丝剥茧、撕掉资本主义绚丽外衣,揭露其血腥剥削本质的利器,是马克思批判继承了亚当斯密、费尔巴哈、黑格尔学说之后的集大成著作。

  上述结论给了我们两个信息—资本论带有很强的分析性,资本论很强的分析性源自于欧洲先贤们的智慧。欧洲的几位大哲著作都是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于一体的经典,资本论又站在巨人肩膀上产生出新的巨人。

  那么王志纲读资本论读到了什么呢?他自己的回忆是:第一遍是读天书,第二遍觉得马克思知识丰富,第三第四遍读出了味道,第五遍觉得手中已有刀,是解剖问题的手术刀,这把刀就是马克思独特的哲学,也就是马克思看问题的角度与手段,是透过纷繁芜杂的表面现象迅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推理方式,是让思维具有传统力、表达更简单却又更缜密的能力。

  再往后,估计是手中无刀心中也无刀,资本论的神髓已经了然于胸,神髓就是那一套缜密的方法和方法背后清晰、逻辑、结构化的表达方式。这种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能力是工作室一直到今天都在不断修炼的看见本领,这就是“术”。

  而后来王志纲在社科院做学问、北上内蒙、南下广东,把自己在书斋里学到的知识、方法论和最基层、最原始、最真实的中国进行了深度的结合,使得他对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了然于心,以一个观察者的方式参与并记录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那些蒸腾的场面,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阅万般人三者得到了有效地结合,这种独特的经历使得他本人的分析和表达能力经过了实战的检验,对微观层面的把握和分析熟稔而到位。王志纲是一个不写小文章的人,出手就是瞄准宏观方向的大手笔,新华社记者的位置与平台又为他把握宏观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正是这种宏观与微观的集合,使得工作室后来的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全面、立体而具体。

  对碧桂园的第一次实操其实就是这种能力的全面展现,当包工头杨国强认为房地产最重要的是地段、地段、地段,希望王志纲为碧桂园项目进行传统营销包装的时候,王志纲却敏锐发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背面,每个居者对配套设施与服务都有着强烈的需求,对于富裕阶层来说,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是最大的配套。第一代富裕的广东人基本都是泥腿子上岸,在残酷血腥的商战中经历市场的自然选择后走向富裕,对于他们来说,子女接受良好教育、以更智慧的方式延续高品质生活就是一个再基本不过的心愿。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可怕的顺德人”概念一夜之间横空出世,碧桂园从滞销走向热销,杨国强从包工头成功变身为地产大亨。

  这个案例的关键在于:为什么王志纲工作室能想到教育问题?为什么工作室没有硬桥硬马地将这个项目做成卖地段、卖品质、卖价格的恶俗套路?

  万事万物有许多道理都相通,北大的经济学教授周其仁在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写书评时写道:科斯的研究方法很独特,他很少直接面对问题本身,而是很奇特地痴迷于寻找形成问题的“约束条件”。中国的中医里,一流的大夫在治疗好病症的同时,总是会详细记录症状寻找真正的病因所在,做到标本兼治而非简单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这就是独特方法论的魅力,科斯正是凭借着独特的分析方法与视角,发现了交易成本的秘密,最终成为经济学界的一代宗师。工作室也正是凭借着这种独特的套路,准确命中了客户需求,一战成名。

  这种独特的套路,这种对约束条件准确的诊断和解析,在碧桂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此后的每个项目中几乎都闪现着这种视角灵动的身影,各位读者你们读出来了吗?

  让我们再回到前文所描述的工作室接受项目的常规场景中,每次去项目地之前,工作室早就对当地的历史沿革、产业特点、经济布局做足了功课,工作室还能根据自身独特的方法论跳出项目看项目,对整个项目、项目所在区域的发展和走势作出准确的预判。到达项目地之后与对方负责人的沟通交流,一是对此前的功课成果进行校验,二是观察当地的具体情况、从配套到风土人情,从对方的资源到项目决策人的格局特点,为下一步的合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最后临走时的深入沟通,给出的是经过精密推演的结论,然后开始实操阶段。这种方式,从高度上来说,是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大趋势,从视野来看,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多个角度做参照系来审视项目,从微观来看,又对当地的社风民情有着深入的了解,这就是具体、全面的项目运营。

  在一场又一场这样的实战中、工作室修正“术”中不圆满的微小瑕疵,整个团队在实战中积累下来的经验不断被总结、提炼、通过内部的培训、经验交流得到传承,最终形成了工作室独特的“理”。

  于是,我们就会看到,王志纲可以潇洒如徐霞客一般云游四方,工作室的诸成员也就是王门的众弟子,在“理”的强大系统能力下,已经将这套方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所以王首席本人才能如此自在。

  那么“道”呢?道就是价值取向的选择,就是为什么而生存的问题,工作室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第三种生存,所谓第三种生存就是不做甲方也不做乙方,凭借着自己的专业能力,做让甲方乙方都佩服的丙方,做一个独立的平台。对于王志纲本人而言,第三种生存就是不入仕、不经商、做一个靠智慧生存、有尊严的独立知识分子。也正是多少年来对这个目标的不懈追求,成就了工作室今天的基业。

  对于工作室的“道”,可以从这些书的结尾部分的那些王志纲的内部讲话来进行理解。每个企业的成长都必须经历化蛹为蝶的瑰丽、瑰丽的背后是数不清的琐碎与纠结,还有企业日常管理中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有胸怀和境界来应对这些琐碎的人往往就能成就一番事业。王志纲曾经反复提到水帘洞时代创业的艰辛,虽然这些部分着墨一直甚少,可我们还能从他反复强调的原则上来看出工作室对“道”的追求,那就是坚持做独立的第三方,让智慧产生价值,成为知识分子新生存方式的典范。

  站在历史的垭口遥望未来,如果作为一个商业智库,工作室的表现堪称经典,可以与过去三十年之间诞生的那些优秀产业企业比肩,工作室能否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呢?目前工作室已经开始为地方政府提供战略规划,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很大程度是当地的第一生产力,甚至是当地民众福利和生活质量的风向标,工作室能否顺应时代的变化,更精进地运用已积累十余年的术理道,向政府部门、项目方输出自己的方法论和价值观,让他们学会科学决策、规划,从而改善民生呢?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工作室就是真正靠大“道”来重整河山的卓越团队,这群人就是在三千年未见之大变局中实现中国儒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梦想的优秀知识分子,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就是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王者不却众庶的伟大时代。

(作者为:家宝网首席执行官,北京家宝盛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关于2010年工作室新书《重整河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f39c0100g79g.html

 
  当当网站.工作室《重整河山》销售网页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760857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