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变迁
——见证改革开放30年
我出生在开原的东部山区,现在的开原市,原来叫开原县。1986年,13岁的我随爷爷工作调动来到城里读书。改革开放30年,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从物质生活还是精神层面。
记得小时候,家里经常吃大饼子,就是苞米面做的,大人们用手把面团团贴到锅沿上,不偏不倚,不会掉到锅下面,真是挺有趣的,几乎家家都是。锅里再熬点白菜汤,但很少有油星儿,吃的却很香。顿顿都是土豆白菜,白菜土豆。唯一的一点大米,父母都留给我吃,因此姑姑管我叫“白肚馕”,因为她根本没这待遇。今非昔比,现在一天不吃饭有时候都不饿。大米白面,鸡鸭鱼肉几乎都不爱吃了,想吃点特别的东西,像鲍鱼之类的,那也不是天方夜谭了。反而有时候却想吃点小葱拌豆腐,喝点粥,吃点朝鲜小咸菜。吃点粗茶淡饭,感觉挺香的。下饭店,吃馆子,已经是家常便饭。偶尔,不愿意做饭,我提议出去吃,我媳妇却都不响应,可以见得现在的生活水平之高啊。
小时候,路上汽车很少看到,当时的公汽还是老解放,就是货车当客车用,敞篷的。每当汽车从家门前经过,我和一群孩子就跑去跟在后面闻汽油味,感觉挺香的,坐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现在,出租车满街跑,出门都不爱走道了,越来越胖,感到不锻炼身体都不行了,有时候故意步行,来解决锻炼身体的问题。街上私家车到处都是,家庭轿车已经不是遥不可及,几乎很平常,买不买关键是看用处大不大了。小时候,能看到火车是农村孩子的幸事,现在已经坐上动车组了,并且有了磁悬浮,城际铁路,天津到北京只需半小时了,完全实现了在天津住,在北京工作的在以前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我们这样的县级市,坐过飞机的人已经是比比皆是了。现在人们出行所追求的是舒适度而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了。
儿时,过大年的时候,父母才能给我们做一件新衣服,现在平时随时都可以买衣服,衣服已经不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穿着都很随便,而是开始追求舒适,个性化。20年前,穿衣服是一窝蜂,别人流行什么,就穿什么,现在是别人穿了,我就不会穿,避免撞衫。很多人冬天都不穿棉衣了,因为家里和工作地点都非常暖和,几步就到单位了。
记得20年前,在开原,到处是低矮破旧的平房,很少见到楼房,仅有的楼房都是土楼,就是自己在楼上烧煤取暖做饭,弄得乌烟瘴气,那时候已经是条件好的了。现在都是气楼,煤气管道,楼道可视对讲电子门,室内一尘不染。人们的房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有的家庭好几处楼房。装修的富丽堂皇,越来越舒适,客厅越来越宽敞,装修追求时尚,前卫。现在市内已经看不到平房了,有个平房,那已经是“文物”了。大街上高楼林立,标志性建筑不断更新。街上干净了,环卫工人24小时保洁。街上绿了,上千种绿树装点在街道两旁,草坪布满城市各处,街上美了,各种鲜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离开开原几年的人可能很多地方都找不到了,一切可能都是陌生的。真可谓5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街上灯光闪烁,霓虹灯到处都是,路灯,景观灯布满城市的大街小巷,广场音乐喷泉旁,孩子在奔跑嬉戏,人们更加习惯了夜生活,仿佛置身不夜城,古城开原正在向国家级园林城市迈进。
从前,人们买一些贵重物品要到沈阳,现在开原街上的商铺林立,商品应有尽有,物质相当丰富,想买什么几乎都能买到。20年前,人们都到县城里唯一的浴池去洗澡,现在在家里就能洗澡,两三天就洗一次,早上起来冲个澡,身上几乎都没有泥了,就是冲一冲,恢复一下体力,洗澡已经不是单纯为了清洁了。记得小时候,听大人讲,四个现代化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但是好像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现在都实现了。几乎人人都用手机,座机有的家庭都淘汰了。并且家用电器应有尽有。电视电脑都不再是一台了,电视都买液晶或等离子的了。网络几乎普及,互联网开启了人们生活的新天地,人们已经离不开网络,无论你做什么行业,无论你多大年龄。股票,基金,期货,投资,理财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2008年,全国人们团结一心,抗震救灾,北京成功召开奥运会,神七问天,太空行走,令国人振奋。
想到这些,感慨万千。这一切都是30年改革开放的喜人成果。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邓小平理论的指引。科学发展观更是开创了历史新纪元,社保已经深入人心,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创建和谐社会,民生问题政府已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