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追究党政领导机制管用吗?


 
王匡忠:党委追究党政领导机制管用吗?
 
 
王匡忠
 
 
党委(党组)及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按照职责权限负责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行责任追究。
 
48个字,是中办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以下简称:《追究》)机制第三条规定,是对整个《追究》机制起着保证作用、决定作用、关键作用的机制。
 
那么,党委追究党政领导干部作为机制,它管用吗?
 
首先声明,学习就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什么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党的文件绝不光是提高嗓门喊的大声,而听不到实际执行声也默不作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党的文件,不仅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的执行,而且更重要的是把不管用的问题提出来加以完备使之管用,这才是我们党要的正确的学习态度。如果,执行不了,还讲假话说执行的很好,或者把管用的机制放一边不用,使之管用的机制不起作用,这就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从理论上讲,党委追究党政领导干部机制是管用的。但是,从实际出发,党委追究党政领导干部机制是很难行得通的,为什么?因为,理论的想象超越了现实的条件,高估了党委成员和党政领导干部的觉悟。
 
在现阶段,党委成员也没有那个觉悟敢去追究领导自己的党政领导干部,党政领导干部也没有那个觉悟能让他领导下的党委成员去追究自己。如果,党委成员能追究党政领导干部,党政领导干部也能让党委成员追究自己,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则是多此一举了!
 
基层党委成员集体讨论事宜,最终决定权在党政领导干部手上,党委集体领导没有党政领导干部的拍板是无法形成决定的。既然是这样,集体领导的党委,就不可能撇开党政领导干部,去追究党政领导干部责任。至于,在党委领导下的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就更构不着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追究了。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都是经过党委集体讨论的、纪检监察机关参与审查的、组织人事部门具体操办的,明知道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问题,也没有胆量去追究,相反还要积极配合好,以此来巴结党政领导。所以,党委及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对党政领导干部追究,是《追究》开出的一张空头支票,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很想有一个管用的机制,胡锦涛同志很想,毛主席早就很想了。大家都还记得毛主席发动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吧?毛主席为什么要单独成立“社教工作队党委”机制?主要是当时鉴于下面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对学习贯彻中央的整风精神,学用脱节,学归学、做归做、学的与做的不对号,理论不能联系实际自觉地进行整风。因此,中央推动的整风运动,地方党委不能追究党政领导干部自身泛滥成风的贪污腐化、铺张浪费、自由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而不见行动逼的。当时,看起来单独成立“社教工作队党委”机制效果不错。
 
但是,“社教工作队党委”前脚一走,当地党委后脚就来个甑别平反,以至于把反贪污腐化、反铺张浪费、反自由主义、反官僚主义、反形式主义弄的越反越升级,这也是毛主席用发动群众搞文化大革命运动机制解决贪污腐化、铺张浪费、自由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最根本原因所在。如果,毛主席还健在,他肯定也会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发挥依靠群众的机制,来解决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不能自追自究的问题。
 
事实上,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开展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至到目前深入开展以人为本巩固群众基础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依靠群众、发扬民主,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广泛吸收群众参与,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主动接受群众评判的机制,这都是对毛主席群众路线继续和发展。
 
由此看来,追究党政领导干部还是要得有依靠人民群众的机制。胡锦涛同志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已经为全党制定出:听人民群众意见机制,向人民群众请教机制,靠人民群众努力机制,由人民群众评判机制,这些机制都是管用的机制。但是,一些领导干部把这些管用的机制放在一边不用,这是一个很大的漏洞。
 
因此,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要让这些管用的机制活起来管用。管用的机制放在一边不用,要害是“齐抓共管”,就只能是变成“齐抓都不抓,共管都不管”,以至于被腐败所滥用。一旦在用人上发了一个“闻所未闻”的腐败案,什么遏制、杜绝、不准的狠话都变成了谎话。
 
为了预防腐败,在干部任用上,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的改革,打破了几十年“工作需要”一贯制的格局,给干部人事管理体制注入了生机活力。
 
其实,“竞争激励”是自然现象,在革命战争中,就是“竞争激励”机制。谁在战场上打仗勇敢、冲锋在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大家都看的清清楚楚。团长牺牲了,副团长自动顶上去,一秒钟也不给上级领导根据“工作需要”研究时间。
 
和平时期,用人就复杂了,大家平时工作都差不多,领导就要根据“工作需要”研究。严格的讲,人与人是没有差距的,往往一些领导把个性差异当差距,以自己个性来区分人,把“工作需要”个性化了。这样一来,投其所好的干部就多了。一些干部对“工作需要”都很明白,升迁换位只要把领导为呼好了就妥了。
 
由于,一些领导干部把“工作需要”个性化了,“工作需要”就变成了一些领导干部个人腐败的市场。要得富、换干部、光考察、不宣布,说白了“工作需要”就是等着按送钱多少来搞定,这是一些领导干部在用人上搞腐败一个很得心应手的抓手。
 
为了选贤任能,在用人上杜绝个人说话算,预防权力腐败的发生,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的改革,希望从扩大民主,广泛民主的“竞争激励”中找到用人的公平点。然而,事实上,“竞争激励”搞的怎么样呢?
 
 “竞争激励”机制,并没有象人们想像的那样美观,表面上搞的很是热闹。但是,由于没有扩大民主,广泛民主。一些领导干部在“竞争激励”上搞暗箱操作,往往把手脚动在“竞争激励”之前,叫谁上叫谁下提前就定好了,“竞争激励”只不过是保证把提前设定好的谁上谁下走一个过场而已。所以,一些领导干部拿“竞争激励”搞腐败,比拿“工作需要”搞腐败还要得心应手。
 
所以,大家的说法是:用人“竞争激励”完全是玩人的,参与“竞争”者完全是一些搞腐败的领导干部手中的玩物。“竞争激励”玩的不是工作能力,玩的而是金钱的实力。“竞争激励”只能是给一些搞腐败的领导干部导演的“买官卖官”丑剧戴上一个光环,无非是为用人腐败开脱多了一些花花绕。
 
实践还告诉我们:机制无所谓好或者不好,关键就看掌在什么人手里。强调完善机制是对的,再完善的机制,不还是掌控在人的手里吗?机制是不能自动起作用的。人是万物之灵,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一些腐败分子正因为腐败,就是把管用的机制则变成为随机应变之制,想怎么搞腐败就能怎么搞。所以,当务之急必须用管用的机制把人弄住则是最重要的,机制弄不住人,还不如没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