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报:“周宁商帮”沉浮录


 
聚焦上海钢铁流通领域——
 
1990年至2000年期间,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腾飞,周宁在沪企业数量开始剧增。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已有3000多家企业,从业人员多达两万人。
 
业内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后,周宁人在上海及其周边的昆山、苏州、无锡、江阴等地创办的大小钢铁流通企业有5000多家,年销售总额达800亿元,年创利税达30多亿元,已经发展成为上海闽商圈内一支重要的引擎力量。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尤其是90年代以来,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成为国内经济新的增长极,焕发出惊人的活力。
 
这其中,以“周宁商帮”为代表的新闽商也在悄然崛起。多年来,他们凭借着自身“不懈拼搏”的创业精神,以及勇于利用沪地独特经济优势、良好投资环境和广阔市场空间的胆识,正在逐步将经营和投资触角广泛延伸于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托起了闽商在沪蓬勃发展的一片蓝天。
 
七万周宁人 弄潮上海滩
 
      如果不是经过专门调查,难以想像出,“新闽商”在外的影响有多大,单就闽籍周宁人在外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情况来看:迄今为止,周宁人在上海、江苏、广西等地创办的经销钢材、塑管、木制品、铸件、活性炭等产品的各类企业已经达到了8000多家,兴办的大型钢材、木材等专业市场达40多家,年销售总额达1000多亿元,从业人员更是多达7万余人。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数字已占到周宁县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
 
尤其是在钢铁流通领域,自1996年企业家周华瑞在上海创办第一家集交易、仓储、物流、加工、信息为一体的逸仙钢材现货交易市场开始,周宁人创办大型钢材现货市场的拓展性便一发不可收。
 
据记者了解,现今周宁藉商人在上海创办的大型钢材市场已有30多个,经销钢材的企业遍及上海各个区域。
 
1990年至2000年期间,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腾飞,周宁在沪企业数量开始剧增。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已有3000多家企业,从业人员多达两万人。
 
业内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后,周宁人在上海及其周边的昆山、苏州、无锡、江阴等地创办的大小钢铁流通企业有5000多家,年销售总额达800亿元,年创利税达30多亿元,已经发展成为上海闽商圈内一支重要的引擎力量。
 
事实上,“周宁上海商帮的崛起与上海的改革开放进程是基本同步的,他们准确大胆把握了这一机会。”福建省周宁上海商会秘书长林平告诉现代物流报记者,1985年至1990年,正是福建人起步创业的阶段。当时上海正处于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时期的关键时刻,或者说,是对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经济运行方式的探索阶段。
 
然而,究竟是什么让周宁人有了如此大的魄力与勇气呢?他们成就的背后又蕴藏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创业申城 苦尽甘来
 
“80年代初期,在沪周宁企业仅有15家,经商人员不过80人,主要经营上下水管道,大多是前店后库的形式”,福建省周宁上海商会会长、曹安钢材交易市场董事长周培建告诉现代物流报记者说,“肯吃苦、讲诚信、乡亲团结”是我们当时打拼市场、站稳脚跟的惟一信念,当然这也为后来周宁商帮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可以从被尊称为“闽商红娘”的黄容干身上寻得一些佐证。
 
黄容干,原宁德地区驻沪联络处主任,曾兼任福建省在沪企业协会副会长,现兼任宁德市上海商会顾问,周宁、屏南等县区上海商会顾问、名誉会长。“在圈里提起他,没有一个闽商不表示感激和钦佩”。他的事迹曾入选中共中央为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年而出版的《改革开放二十年地方回顾和展望》。一位周宁商人激动地向现代物流报记者解释说,“是他的吃苦耐劳精神感动了我”。这位商人表示,从到上海来就与黄容干打交道,当时驻沪联络处条件十分简陋,没有厨房。到上海来的乡亲不计其数,不论是办企业还是遇到困难,只要找到他,哪怕是三更半夜,哪怕是刮风下雨,他都会骑着自行车赶来……
 
回想过去这一切,现今创办起上海居斋贸易有限公司的这位“闽商红娘”——黄容干感言道,早期,闽东企业或个人在沪创业挣钱不容易,他们需要一个平台、一个乡亲联络处、一个能站出来帮助他们协调与解决异地困难的“红娘”。
 
为了使大家在沪不再孤独,初到上海不久的黄容干便开始选择骑单车走街串巷,登门拜访闽东籍县市在上海各条战线工作的老乡,不断征求意见,一心为搭建这样一个特殊桥梁,一个值得乡亲信任、依靠的家而不懈努力。“他就这样每天早出晚归,饿了就在途中买两个包子、馒头充饥,渴了就随便弄点水喝。”上述人员如此描述着。
 
上海聚集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立胜感叹道:“我有今天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当年原宁德地区驻沪联络处主任黄容干的鼎力帮助。”据介绍,1995年,林立胜初到上海创办钢铁贸易企业时,由于注册资金(50万元)一下无法拿出,便在黄容干的帮助下,挂靠在了原宁德地区驻沪联络处下属企业东澳公司。“当时来上海创办企业的闽东人,许多都无法提供房产证明,而且资金都不多,达不到成立公司的要求,成立东澳公司主要就是便于解决他们的这一难题。”黄容干介绍说。
 
其实,像这样的事例并非个案。在感叹这位“闽商红娘”付出的艰苦卓绝与发挥的积极作用时,我们亦要想到的是,异地创业任重而道远,未来的困难远不止于此。
 
虽说改革开放是一个机遇,但当所有的创业者都涌进某一领域时,机遇也将随即演化为挑战。
 
一面机遇 一面挑战
 
在机遇面前,一个企业的成功发展能否拥有良好的融资信贷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企业只有有了资金渠道,才能不断注入活力,尤其是在创业初期或者投建新的项目之时,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如何解决资金问题,时刻摆在每一个周宁企业家面前。
 
福建省周宁上海商会会长周培建介绍,或许这也正是每一个周宁人值得庆幸的地方。福建省周宁县有着与其他地区不同的银行政策。“简单来说,早期,福建省、市、县政府及银行十分鼓励家乡人在外创业,对外出创业的周宁人投以大力的金融信贷支持。”
 
周宁上海商会成立之后,又通过积极促进银企对话,建立融资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了贷款难的问题。
 
“在沪企业联手成立担保公司,并做到笔笔贷款安全履约,诚信经营,各银行纷纷对‘银广企’等担保公司增加授信额度。”周会长对记者说,现今周宁在沪企业已先后联手成立了7家担保公司,总注册资金达14亿元人民币。这对在沪企业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助推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乃至抵御金融危机均起到很好的作用。
 
可以说,“周宁籍人士创办的钢材经营企业,几乎主宰了整个上海乃至长江三角区域内的钢材供应”。沪地资深钢铁研究人士傅林章对此感言道。
 
追忆1996年,由周华瑞创办的第一家钢材现货市场——上海逸仙钢材现货交易市场(现为“第一钢市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周宁人便在上海钢铁流通行业异军突起。不仅一改传统钢材现货交易的模式,首尝集交易、仓储、物流、加工、信息、网络于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而且依托当地便捷交通物流条件和钢铁生产企业所形成的聚集效应,努力实现了钢铁流通的业态提升,由此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好评。
 
据了解,上海逸仙钢材现货交易市场,是上海首家前店后库式的“钢材超市”,早期有近900家公司,年钢材成交量达到450万吨,交易额达308亿元,位居全国黑色金属现货交易之首。
 
异地复制 领先突围
 
    除了融资环境的便利外,周宁商圈内创建的成功钢材市场模式的案例,被业内竞相效仿。
一时间,上海钢材交易市场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出来,据悉,上海江扬、曹安、砖桥、铁闵等钢材交易市场均是在此背景下相继诞生的。
 
当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前些年钢市行情的红火,均成了在沪钢铁流通企业崛起不可或缺的条件。
 
但伴随着上海一批新兴票据市场与电子市场的不断崛起,部分失去竞争力的原始摊位式钢材现货市场必将迎来巨大冲击。
 
尤其是近两年,伴随着上海地区钢材交易市场的逐步“饱和”,以及上海市政府对民营企业投建项目扶持政策的减弱,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把投资目标转向江、浙地区,并试图覆盖整个长三角区域,成功实现这一模式的异地复制。
 
据统计,2007年之后,仅江、浙一带就有七八十家。
 
自最早的上海龙纳实业投建的天津国际物流园区起,2008年12月6日,上海恒钢实业等闽籍钢贸企业创立了湖州中钢钢铁交易中心,随后无锡振兴钢材市场、常州龙成钢材城、苏北大丰上川钢市、江苏桃源钢材市场、江苏龙之杰钢铁交易中心等钢材现货市场纷纷开建或开业。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异地复制钢市模式,这是钢铁服务业外地推广与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上海钢铁服务业协会秘书长叶黎明告诉本报记者。
 
另外,可以想像的是,在拉动其他省市区域经济、提高自身企业盈利空间的同时,周宁商帮已经成了钢铁流通业的图腾。他们与时俱进、不畏艰辛的创业精神正在我国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道路上创立着“独立涛头”的周宁模式。
 
 
记者札记:
 
周宁商帮的样本意义
 
现代物流报记者王京
 
事实上,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复杂的条件下,“善观时变、顺势有为”一直以来都是周宁人所具有的显著个性。效仿、拷贝是闽商经商的表象,而善抓商机、适时出击、不畏艰难、务实挺进更是周宁商帮的内涵。
 
回忆第一批探路者,他们创业伊始,备尝艰辛。从小规模、分散的门脸到集聚乡亲同仁,建立大型钢市,再到上海钢市饱合的开始“突围上海滩,走向长三角”的冲动。他们在推进钢市业态变革的同时,最终演绎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成功榜样。
 
一位市场资深分析人士在评语中这样说,这些新的钢材市场在形式上看似是上海钢市的“拷贝”,但在其手段上却已实现了内涵的大幅提升和转型。譬如,为入驻商户提供融资担保、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
 
采访中记者不时发现,周宁商帮有一种不事张扬的做事风格,他们坚持合群团结、整体联动的原则。这大概也是其能够在上海悄然而稳健地崛起,并最终获得事业成功的真正秘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