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利收购沃尔沃说开去
瑞典时间3月28日,李书福与福特汽车代表签署了最终股权收购协议,吉利以18亿美元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股权,包括知识产权。
福特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艾伦-穆拉利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与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基什内尔于4月8日进行了会晤,表示公司将进行投资以打造全新车型。福特汽车公司计划在阿根廷投资2.5亿美元,打造一款从未面世的全新车型。福特将在2010年至2012年间完成这笔投资,提升其在阿根廷的帕切科工厂的生产能力。该工厂目前负责为福特在拉丁美洲的市场生产。
福特用中国购沃尔沃的资金中的2,5亿投向了阿根廷。阿根廷帕切科工厂的职工由于与福特同舟共济,所以有了一款从末面世的全新车型重振雄风。
中国吉利工厂职工与沃禾沃同生共死,是否长久,不得而知。
至于产权是姓福特还是姓李,两国人民都无关系。
福特创新的软实力举世闻名。福特用2,5亿可在阿根廷投产一款新车型。李书福乡间照相术也闻名于世。投下18亿美元之后,能创出另一款新车型吗?如果相信李书福能创出新车型为何去买沃尔沃?
假若投18亿美元组建一个创新款车班子,中国能否创新车?日本就是相信丰田,所以有了世界名牌。
三笔汽车交易,外行内行泾渭分明!
反对吉利收购沃尔沃
写完《从吉利收购沃尔沃说开去》,本想不再关注汽车业。因为网络上机缄产业真才实学的人不多。搞实际技术的人对舞笔弄墨不太有兴趣。所以,在拙文结尾用了一句:“三笔汽车交易,外行内行泾渭分明!”
2010-04-11 19:44匿名网友留言:楼主半懂不懂,胡诌一通。我从参加工作至退休都与机械打交道。没有生产过汽车,但拥有四部汽车。二十多年中为选购汽车、修理保养使用汽车和大型机械白了一头黑发。拙文之言,出于一生行商的经验。有人指责引起我注意,当即上网查阅了日本汽车发展史,结合本人体会,再次反对吉利的收购行为。
吉利花18亿美元(126人民币)帮助福特的沃尔沃坐直通车进长城。是卖国行为。中国将高额的豪华汽车进口税和中国市场利润通过李书福分给了参股各省政府。
李书福接手沃尔沃后没有能力变吉利为沃尔沃。更没有能力在沃尔沃的旧模上造出中国品牌的汽车。原沃尔沃在国际市场上己处于亏本的淘汰边缘。吉利买了一堆过时产品。
福特和原苏联机械的最大特长也是最大的致命缺陷就是耗料耗油价高。这在高速线末出现前,是市场尤其是军队和农业的宠儿。五十年代德国法国车在用料上进行了改革,降低了成本,曾一度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
阿根廷境内有[德]大众,[法]雷诺[美]福特[意]飞雅特等各品牌汽车生产厂。但中产阶层购雷诺居多(我四部车都是雷诺),打工族购飞雅特。理由都是价格问题。保养维修的零配件福特车最贵。尤其是电器配件。美国佬说涨就涨,美元长期的坚挺使开福特车的人苦不堪言。福特一世的“让普通人开汽车”的理念早就一去不复归了。
日本是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因此日本汽车先驱者认为,开发燃耗功率高、可靠耐用的汽车对日本汽车工业来说乃是至关重要的课题。二战失败后,盟军司令部曾下令全面禁止汽车生产,但没有得到执行,丰田、东洋工业、富士重工都推出了自已的新车型。
但在50年代前期,美国、欧洲生产的汽车充斥日本汽车市场,大有泛滥之趋势。特别是欧洲生产的小型廉价汽车,对处在半毁灭状态的日本汽车工业构成了致命的威胁。当时的日本政府为了保护本国汽车产业,对进口汽车征收高达40%的关税(本项关税于1978年废止,其后直到今天日本对进口汽车全免关税),同时严格禁止外国资本渗透国产汽车工业。而一些小的汽车厂家为了生存,纷纷采取与国外厂家连手搞“事业合作”或“技术合作”,唯有丰田依然靠自身力量开发生产国产轿车。
日本自始自终都把钱投在开发生产国产汽车上。1965年,名古屋至神户高速公路的开通揭开了日本公路交通高速时代的序幕,自此日本掀起了爆炸性的汽车普及 狂潮, 极大拉动汽车消费,1967年日本即超过德国而成为第二大汽车生产国。
而进入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让省油的日本小型轿车大行其道,出口量骤增,丰田、日产、富士重工、铃木等公司迅速成为世界级的汽车生产厂,丰田公司在1972年到1976年四年间就生产了1000万辆汽车。1980年,日本汽车总产量达到1104万辆,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由于大量对美出口给美国带来了巨额贸易逆差,从1980年起年年都发生的日美汽车贸易摩擦成为影响日美关系的重要因素,而丰田、本田、日产等汽车厂商为了免受影响和增强消费者的信心,纷纷把生产基地搬到美国本土。
值得一提的是,这就是被中国一些人攻击为”日元升值十年不振”的时期。日本由于工厂外迁,GDP下降而民富国穷了十年。日本拥有一亿中产而成为世界追捧的民族。
进入九十年,日本汽车许多厂商出现了开工不足、生产力闲置的情况,而美欧汽车商则通过兼并重组恢复了元气,反过来把日本汽车公司当做并购的对象。现在,通用汽车在富士重工、五十铃、铃木三家公司分别拥有20%、49%、9.9%的股份,福特汽车则拥有马自达33.4%的股份,戴姆勒-克莱斯勒拥有三菱汽车34%的股份。1999年,日本第二大汽车公司日产汽车公司因亏损严重,被迫将36.8%的股权卖给法国雷诺公司,成为日本汽车工业危机的一次大暴露。
今天回看日本汽车工业的进退,可以看出日本人对21世纪的能源引发的金融危机早有准备。在汽车生产鼎盛时期見好就收,收回资金,才安稳地躲过了2008年的“金融海啸”。
中国吉利收购沃尔沃除了花费18亿美元(126亿人民币)“瓜分自家蛋糕”外,百害无一益!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余剩的两大汽车市场,但也是低碳压力最大的两大市场。这个时代的汽车己转向电能,吉利还去购买耗油车沃尔沃,是“見利黑了良心”!
如果我有18亿美元首选是将银行开出中国。既使要办汽车业,我花巨资收购世界人才开发低碳汽车,让中国印度乃至全世界开上环保汽车!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民族崛起之路。
李书福做不到这点。因为他拿了官僚们的救命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