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C一波三折的命运


   

当初华为与贝恩资本联手以22亿美元收购3Com未果,现在让惠普用27亿美元得手,美国看来还是相信自己人。

在3Com的资产中,国内名气最大的当属其在华全资子公司H3C。2003年华为与3Com合资成立了华为3Com,当时这被看作是两家联手对抗数据通信巨头思科的一种策略。业内认为,华为一方面可以借此缓和与思科之间不断激化的知识产权争端,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3Com的海外营销渠道,进军欧美市场。也有人认为华为正在把重点转向高端、高利润的电信市场,将企业网部门分拆出去是一种战略。

不过企业网业务毕竟是华为赖以起家的班底,以此为核心组建的华为3Com拥有非常强的实力。在随后几年间,华为3Com的发展速度快得令人惊讶,2008年销售收入近百亿元,在国内市场上的企业网产品出货量超过思科,成为颓势尽显的3Com少见的增长点。在此期间,华为3Com的股权几次变动,引起外界的许多猜测。

2005年岁末,3Com宣布以28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华为3Com 2%的股份,从而使手中股份从49%增持到51%,成为控股一方。有人猜测是合资双方就权益发生了争执,不过按照官方的说法,这是合资双方当初就写入了协议的内容。后来3Com更是干脆收购了合资公司的全部股份,华为3Com也从此更名为H3C。对于3Com收购H3C全部股权,一方面3Com收购意向强烈,希望增加自身砝码,寻找更好的买家;另一方面华为也可以从低端市场抽手,更加聚焦于高端高利润的核心业务。

事实表明,3Com确实是把H3C看作了“顶梁柱”。3Com不但将所有的交换机和路由器的研发交给H3C,还将“H3C”树立为3Com在全球数据通信市场的高端品牌,3Com自己的品牌反而转向中小企业市场。而华为则另有打算,把目标盯在了3Com身上。

2007年,出售了H3C全部股份的华为传出消息,打算联手美国私募资本公司贝恩资本收购3Com,华为希望获得3Com 16.5%的股份。这被看作是华为进军海外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的重要举措,但这一记“回马枪”最终因为政治原因未获美国政府批准,H3C也从此失去了重回华为怀抱的希望。

如今多年疲软的3Com终于走到了尽头,裹着H3C投入惠普旗下。对于惠普来说,3Com和H3C应该是很大的助力,使得惠普一夜间从网络设备的边缘型提供商变成了数据通讯市场上的主力厂商。更重要的是,将收购来的数据通讯资源与惠普优势的高性能计算业务结合起来,可以在企业级计算市场占据更大的优势。

对于H3C来说,有惠普这个新东家也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不但可以获得更加全面、强大的支持,H3C的全线产品也将有机会随着惠普的营销网络顺畅的进入全球市场。唯一可惜的是,惠普是一个吞噬一切的怪兽,其收购的企业、产品和品牌最终都失去了光彩,融入“HP”的巨大徽标中,H3C会是一个例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