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概念的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


当别人问什么是管理的时候,对于学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来说,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地步啦。用我家乡的话来说,“就是小菜一碟”。

        管理的概念无处不在。每个管理的书籍上基本上少不了管理的定义。打开网络随便一搜,管理的概念就像商店里的产品琳琅满目,让人不知道那个才是最好的。给管理下的定义太多了,也就很自然的产生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紊乱状态。这样下的定义多了,不仅没有让人们对管理有更好的理解,反而扰乱了对管理动态理解的思维。如果要想让学管理的接受谁对管理下的定义更具有说服力,那么通常后面还会有某某大师,某某专家,亦或是某某权威机构。仔细用反向思维的方法去思考,就不难发现,大师、专家、权威机构多了。定义也就多了,既然他们是大师、专家、权威机构,那么为什么这些大师、专家、权威机构没有对管理有同样的理解呢?这个问题似乎和管理本身可以下定义来解释管理有矛盾呢?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一:管理是“活”的,它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社会对管理实践的认识而不断的发展改变着。第二:管理虽然可以下定义,但这种定义式的管理概念,不适合各种各样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不同管理定义需求的胃口。第三:管理下定义时,一般都是把企业当做参照物和研究对象。而这种参照物和研究对象本身就是变化着的,如果给管理下个死定义,那么管理的定义对于企业来说,就具有滞后性,完全就是折杀了管理的动态性。第四:简单明了,管理没有固定的定义,只是人们为了研究的需要用主观的理解,来可以给一个变化着的管理起一个没有意义的名字。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方式、管理模式。比如: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在管理风格与管理方式上并不是不谋而合或完全一样。不同的企业管理方式也是有很大的区别。有的企业在管理上侧重服务,有的企业在管理上侧重品牌,有的企业在管理上侧重渠道,有的企业在管理上侧重客户管理与优势对抗转向优势合作。管理是把企业管“活”,而不是把企业管“死”。管理具有动态变化的性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对管理的认识也各不相同,适合这个企业的管理方式,并不一定适合另一个企业。甚至是企业本身的情况排斥不适合自己,而适合别的企业的管理模式。具体采用什么管理方式,要根据不同公司的不同情况,去采取不同的管理,尽量使企业利润最大化。要知道,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才是最好的管理方式。

        鄙人才疏学浅,但对管理也有自己的理解:管理并不是一些所谓的大师、专家、权威机构所下的条条框框的定义,管理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圣经”来指导管理是做什么的,管理是一种实践,而且这种实践是根据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如果管理可以用条条框框的文字来定义,那么管理的就会失去它固有的艺术性和动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