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路在何方?


中医药是我国特有的奇葩,中医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人的智慧之伟大。在我国中医药的发展鼎盛时期出现了很多中医药大家。如: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同样也出现许多中医药著作。如:《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的治疗方法,可以说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治疗方法。中医药的优点更是不胜枚举,其精髓所在无可比拟。可是让人失望的是,当你走进医院的时候,中医药却猥琐的躲避在我们的视线外。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医院抛弃了我们的奇葩,却拥抱了国外的西医药?究竟我们的中医药路在何方,却无人问津?

      走进医院除了能闻到医院特有的味道以外,铺天盖地映入眼帘的就是各种瓶瓶罐罐的西药。却很少看见中医药的影子。中医药总是在我们点名的时候才会羞答答的站出来,就是我们采用了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却总是不尽人意,所以中医药慢慢的被淡化了形象。我国中医药经过漫长的酝酿已经成就了博大精深的医学成就,可是为什么近年来总是走下坡路呢?古时候中医药的发展靠的是环境。中医药每次发展的突破,都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为解决当时当地面临的一系列病理问题而产生的。如今这种环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古时候伟大的医学家总是在实践中创造业绩。他们背着篓筐在各种山坡悬崖上寻找最好的药材精心研究。可现在的生活环境改变了医学家的环境,他们大多都是坐在办公室里研究古代中医药经典著作,这样就只能吸收古代的医学精华,而没有创新与延伸中医药的精华。现在对中医药的研究也都是建立在西医药的基础上,用西医药的工具去剖析中医药的成分,这样就慢慢的把中医药的发展依附于西药的发展之上,对我国中医药的演变起很大负面影响。

西医药在效果上讲究速度,中医药讲究慢调息养,配套治理。西医药在治疗上见效快,这方面中医药稍逊一筹。由于中医药在治病上见效慢,所以人们习惯于把中医药治疗方法作为西医药治疗方法的“打工者”,作为西医药的辅助性药物使用。当中医药的效果慢时,很多人都会认为用中医药治疗是慢性治疗时,这种想法慢慢的被认为了是一种习惯,一旦中医药被戴上了“慢性金箍咒”,在想脱下来何其容易呢?

中医药的用武之地不在医院在市场

是不是中医药就没有一点含金量可以挖掘呢?答案是:“有。”中医药要从传统的形象中站出来,发展自己的优势所在扬长避短。中医药的未来不能仅仅停留在“药”上,如果停留在“药”上就会把中医药的价值链给封闭在了一个概念性的房子里扼杀掉了其未来。中医药的价值链的价值要靠其延伸的价值链附加值的价值来增加其价值的价值含金量。中医药的用武之地不在医院而在市场。让市场来使其价值最大化。任何产品只有走向市场才能成为消费品,只有通过交易才称得上是商品,任何产品只有经过商业化才能产生利润最大化。中医药要转变成商品,需要蝶变出一种脱离药物的本性,也就是需要创造出一种品类,满足新的市场需求。

   中医药需要和西医药打“不对称”的品类战争

当果汁企业在争抢并宣传纯果汁概念时,统一鲜橙多开创了PET瓶非纯果汁饮料品类,结果产品刚一面世,立即火爆异常;华龙集团在方便面市场中“凭空”开辟出一个“弹面”市场,以年销售60亿包的战绩一举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品牌升级和战略转型。其他还有索尼、红牛功能饮料等,它们成功背后的唯一共同点就是:构建了一个新品类。

市场的大小、消费方向不再取决于制造业制造了多少产品、生产了什么消费品,而取决于消费者在相互竞争的商品中做出的购买量、消费者购买产品时的消费趋向,而消费者的消费量和消费趋向也会通过市场反作用于制造业的制造量和生产产品的方向。市场调节作用总是受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所左右。中医药要想发展壮大,完全要看消费者的脸色行事。所以中医药在与西医药的战争中不能用传统的“地盘战”、“价格战”、“治疗速度战”,而应该与西医药打“心理战”,就想谈恋爱一样要攻心。

在产品同质化、竞争手段同质化的今天,中医药在进行战略创新决策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竞争导向层面,也不能是单纯的客户导向型。把精力都花在如何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上面,这样做容易使行业陷入同质化、拼价格的泥潭中。中医药与西医药在传统的市场对唱,显然是心有余力而不足,关键还是要在消费者心中创新品类。开拓一种新的消费习惯,把握消费者的心,刺激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利用新的品类搭建一个西医药自己还没有涉足的需求市场自己去唱“独角戏”。通过“不对称”的战法,使自己绝地逢生。

中医药的真正价值不在“药”,而在于如何把中医药转换成快速的消费品。

  中医药是什么?如果说中医药是药,就像说人是人一样,没有人会持怀疑态度。如果把中医药说成是药,就好比不让人吃饭、穿衣服一样那么的不合情又不合理。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标准、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产生不同见解。如果我们简单的把中医药看做药,那么其真正的价值就被藏于深闺。

在治病时,由于中医药的效果具有滞后性,所以中医药总是被遗忘。在医院中医药的使用比较麻烦,需要多种草药的组合,更重要的还要有专业的医务人员来煎熬,这就说明即使病人采用了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充其量中医药只是一种慢性消费品,而这种慢性消费品与病人早日康复的心理有悖之而无苟合,所以就更容易失去病人的青睐。如果我们只就中医药谈中医药,那么中医药永远只能在慢性消费品的牢笼里苟延残喘。中医药的真正价值不在“药”,而在于如何把中医药转换成快速的消费品,突破传统的中医药就是药的短时性理念。

发挥中医药优势属性,打造中医药快速消费品

   中医药的最大的特点除了做药以外,还有一样是西医药望尘莫及的保健属性。 由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我国公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意到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随之而来的保健品市场也在不断的膨胀。中医药应抓住市场机会,蝶变成用于做保健品的饮料、药酒等系列保健品。

中医药的发展关键在于走自己特长的路子,要找准自己的优势所在,以市场为载体发展自己。用市场的支配能力、传播能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品类。目前国内市场也出现了药酒、中医药保健品,但是多数没有形成规模或是没有著名的实力雄厚的品牌。在整个中医药保健品产业和中医药市场品类的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如何让中医药保健品、药酒、药饮料等像啤酒、饮料一样成为快速消费品,成为人们用于解渴的普通饮料还任重道远,需要一段时日的发展与市场适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医药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一片渺茫。关键是找到自己的优势,让自己转化成快速消费品,以商品的姿态在市场做载体的基础上,走自己的路,创造一种新的品类市场,做自己新品类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