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拼音课本困境与出路


                    小学拼音课本困境与出路
教育部决定年内立项修订汉语拼音方案,这是根本摆脱50年来困扰小学语文课本拼音窘境的唯一出路。但很多人不了解,以为全国政协委员李蓝修订拼音的提案是无事生非瞎折腾,而不知道几十年来课本东改西改企图摆脱拼音困境的无奈。
        (1) 初期的无奈应付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政府都是认为拉丁字母分词连写音素拼的国罗(国语罗马字)、北拉(拉丁化新文字)等太繁难,只批准简易得多的注音字母为识字课本注音。1958年在汉字落后要拉丁式拼音化思潮影响下制定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草案》,被毛主席删去了“文字”二字,决定不作文字只用来注音推行。其中不是注音需要的而是按分词连写音素拼的各条规定没有删去,又没有在方案中明确这一点,1958年推行时就感到十分为难,比原来用的注音字母多了很多内容要教,有的很难教。
58年秋的第一册课本就不敢编入那些拼写规定,只教声韵母与声韵拼,这第一期问题不大。第二学期课本才开始头母yw的加换,iou uei uen的省略及j q x和ü相拼ü上省写两点等规则。比如拼写规则有四条,j、q、x和ü相拼省略ü上两点,这一条比较好掌握,iou、uei、uen的省略就复杂了。怎样省略,省略哪个字母,省略后,声调符号怎么标,学生很难弄清。最难记认的是y、w的用法,学生要记住23个需要加换的音节,哪几个是加头母,哪几个是换头母,要让一年级小学生既能分辨又能记忆,极不容易。如“乌龟”,第一学期教的是“ū guēi”,第二学期改为“wū guī”,uei中的“e”被省略以后,调号得改标在“i”上。几十个音节都要这样变换,花费很大气力也不易学会,又极易混淆。第三学期继续教一些拼写规定,既繁慢又难教。1960年前后又遇上饥荒,很多农村学校根本不教甚至不上学。大跃进前夕出台的汉语拼音方案想使汉字拼音化大跃进,结果祈建华注音字母速成扫盲的辉煌战果不再,新文盲更多。有的农民说子女上了一两年学教拼音,没认到几个汉字,不让老师师教了,如江苏丹阳珥陵地区40所小学就有28所不教拼音。
1963年四川几个师范学院的一群毕业生到简阳县棉丰公社去劳动实习,该社社长全国农业劳模张泗州把这批学生叫作举人,要他们为大队办扫盲夜校,公社所在地的棉丰大队就有几十个少儿没能读书。参加教夜校的学生文理科都有,没有一个去教汉语拼音方案,干脆直接教汉字。
70年代中期的一个农忙假,我带学生到奉节县白帝公社黄连大队去支农,住在大队支书家,这支书该是在60年代初读小学的,但他竟是个没读过书的文盲,当然也就没学汉语拼音方案。1978年夏,我到奉节县城对面宝塔下的村子里去,住在红光四队的队长家。这队长是在50年代初注音字母扫盲中脱盲了的,他子女中大二三四该是在60 年代上小学,但没能上学全是文盲,直到老五才在文革复课中开始上学,大队只有初小,一间小屋作一年级十来个学生的教室,另一间稍大供其余几个班合班上课。该校正辞退了教一年级的县重点高中才毕业的知青,问他们为么要换教师,队长说教了一年拼音没有认到几个汉字。新来的中年教师不教拼音,说他不会拼音,直接教认汉字。教二三年级的也是县重点高中才毕业的本队知青,他会拼音但也不教拼音,没被辞退。我看他们的一册课本,开头连续很多课都是拼音,整本书中没有多少汉字,那被辞退的教师真有点冤!已推行了20年的汉语拼音方案竟这样不受农村欢迎,简直出乎我意料。
          (2) 文革前后拼音课本的改变
困难时期刚过,经济与教育开始复苏的1963年,教育部修订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编写了拼音教材,无奈的把y w当作声母教来避开那些变化规定。采用声介合母拼读的方法,少教13个长韵母。但要教的内容仍比注音字母多很多,费时多效果差。注音字母一课时就可教完,就是读认近40个声韵母符号,没什么规则要教,练几个课时就可较熟用。而汉语拼音方案,教几个月也不易练熟。不久文革爆发,拼音教不成,什么课也教不成了。
          (3) 复课后的拼音课本变通
文革武斗渐息后的1972年,学校开始复课,五省市联合来另编拼音课本。文改会在一些学校开始实验“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第一步(一年级)教《方案》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不教拼写规则;第二步(二年级),再教拼写规则,课文采用汉字夹拼音的形式。这与汉语拼音方案初出台时的应付差不多。第一步学生容易接受,到二年级学了拼写规则以后要学生改拼法,学生很不容易接受。
第一步学的音节中大约有67个音节和《方案》规定的拼写形式不同(约占17%),到二年级学了拼写规则以后改成规范时。一年当中学生已经用习惯了的再改,很不容易接受,而且先入为主,容易混淆。
这些实验都不得不打着文化大革命的旗号,不久四人帮垮台,贴着文革标签的基本式拼音改革也就只好中止。
                (4) 八十年代前后的课本
 “四人帮”粉碎后了,组织重新编写了全国通用教材。一年级学习63个拼音“零件”(声母23个,韵母24个,整体认读音节16个);先不教《字母表》,不教隔音符号,不要求拼写音节,1—15课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对《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如y、w当声母教,不教y、w的拼写规则;少教12个复鼻韵母;韵母iou、uei、uen直接教省写式;采用“三拼连读法”,等等。这教法前后要四五周,仍比几课时学练的注音字母费时几倍。
1982年,黑龙江省首先进行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一年级的学生能阅读纯拼音或汉字注拼音的课文,或阅读材料,能写纯拼音或汉字夹拼音的日记或短文。变成拼音读写为主,汉字认得不多,因花了较多时间练习读写拼音,认汉字的时间与精力反而被打压减少了。1988年,国家教委制订的《教学大纲》中也说:“低年级学生在写话的时候,还可以利用汉语拼音代替不会写的汉字。”
这时期人教版第一册汉语拼音部分,第一阶段,先学108个常用音节,接着在“看图读拼音识字”中增学音节和巩固已学音节。低年级各册课本中,全文注汉语拼音。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进一步强调“有条件的可以逐步达到直呼音节”“低年级学生在写话的时候,可以用音节代替没学过的汉字”,“认识隔音符号”等。由于教分词连写文字拼音化等内容,学生的负担加重而认汉字被削弱,识字效果并不好。
            (5) 有所觉醒的90年代减负
四人帮倒台前后,三峡学院外语系肖长杰老师在在万县大搞不教汉语拼音方案的直音法识字实验,从汉语约400个音节中选出有常用字的三百多个,每个音节选一字先教当音标用,去给其它字注音来扫盲。三峡码(S码)也认为西洋式的汉语拼音方案不如传统的反切注音中的简式反切简明,建议先教几十个反切上下字(前后音字、引导字)当音标,凡与引导字不同音的字音,可用前后音字各一个快读拼出。如前后音字“皮恩”快读就可拼出“拼”字音,前后音字“一恩”快读就可拼出“音”字音。该院学报《三峡学刊》1994年1期《三峡汉字教学新系统》一文就建议肖氏不必先教300多个音标字,还可把其中几十个引导字先教,来再降低识字入门难度。
1994年国家教委对1992年颁布的大纲提出了调整意见。删去了“低年级学生在写话的时候,可以用音节代替没学过的汉字”的提法。删去这句话,降低了要求,避免了默写音节的高要求。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继续降低汉语拼音的要求:由“熟练拼读音节”改为“准确拼读音节”,删去了“帮助阅读”与“认识隔音符号”等要求。八十年代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去大量读写拼音挤压认汉字的拼音化幻梦,受到了抑制。
        (6)     新世纪的反思
在对拼音教学减负的新世纪教学大纲影响下,一些出版社以及个人都在编写小学语文课本,有的仍然重视拼音,把拼音主要内容安排在第一册识汉字之前;有的安排在第一册课本中间,先识字,再教拼音;有的安排在第二册或二年级,先以耳听口授的方法识字,再学习汉语拼音,接着学习查字典。
因此强调拼音与淡化拼音的派别交锋公开化,神圣不可侵犯的汉语拼音方案受到了挑战。针对汉语拼音教学要求的降低和社会上“淡化”汉语拼音的倾向,汉语拼音方案之父的周有光,长期倡导汉字拼音化的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苏培成,以及国家语委、中央教科所、北京大学、北京师大、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民族所等单位的十多位知名教授、研究员致信教育部陈至立部长说:听说有人主张在小学‘淡化’拼音教学,降低要求。我们认为,小学不仅应当从一开始就教好拼音,而且要发挥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
《语文研究与教学》2000年6期中,原国家语委主任王均的《让汉语拼音教学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一文中说:“面对国际网络时代,一定要学好拼音”,“不把拼音学好,将来会后悔不已!”。以后的会上,王老又重申:“拼音教学不能淡化,不宜降低要求。”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袁钟瑞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不能削弱》一文结论说:“总而言之,汉语拼音教学不能削弱,只能进一步加强。主张削弱汉语拼音教学的人士,先去了解一点儿汉语拼音。从2001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我们也请这些先生们好好领会法律的精神。”
说到人大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和语言文字法,有必要指出那是在汉字拼音化思潮影响下形成的,所以方案中才有许多不是注音需要的分词连写音素拼规定,把识字注音搞繁了,害得教育与教材部门折腾50年翻来覆去的改动想克服它的难点,但效果不大。因此这不是强调或淡化汉语拼音之争,而是比西洋式拼音更便汉字用的民族式拼音的求实之争,是50年折腾还是依旧还是苏醒之争。
从上面五个时期课本的变动可以看出,几次都是认为汉语拼音方案太繁,才把它分两阶段处理,第一阶段不教那些拼写变化规定,教学较顺利,学生易掌握用于注音识字。但一到第二阶段,就困难重重,已会的注音识字要改为按新的拼写规定变,结果连已会的拼音也乱套了,悔不该先教那些。文革期间的基本式教法,改革开放后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等教法开头都效果好,但一深入下去,都要面对用那些繁杂的拼写变化规定,费时费力,耗费了该多去学汉字的时间,总的识字效果并不理想。
八九十年一贯制的台湾识字注音音教学,没有像大陆近五十年的翻来覆去的变换拼音教法的折腾,分什么一二阶段基本式,几个课时记忆练习作为第一式的注音字母,就能注音识字了。有过的折腾是拼音第二式,由国罗改为简化国罗,台独又想自搞一套来个通拼。这些折腾都是拉丁式分词连写音素拼的窝里斗,没影响到作为第一式的注音字母教学。
几十年的折腾不得不逼人反思,第一阶段已会一种注音识字了,为什么一定要到第二阶段去乱变一番?若那样去变了真能实现汉字拼音化,也还情有可说。但几十年几代人这样试了,没看出汉字能改成那样拼写的文字的可能,是还要照此再试下去呢,还是回头是岸,该来个决择了。
    明眼人到此不难看出,只要不用汉语拼音方案的那些拼写规定,只按基本式用与各次的第一阶段内容用,也就相当于没有那些拼写规定的注音字母那样用,注音识字教学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教与学都比较轻松而识字效果好得多。因此李蓝委员提案不是无事生非瞎折腾,正是几十年来教材部门东改西换的折腾困境的一个出路。教育部终于也看清了这出路,不是再去乱改课本,而该是去改汉语拼音方案,修订它来为小学识字教学减负增效。
这里再强调一下,汉语拼音方案可以修订也该修订,要点就是把过去几次要求掌握的第二阶段内容,改为不再要求掌握,只作为了解不考的拼音常识参考。在方案中把一二阶段的内容分开,只要教声韵母表等基本内容就可以了,因只要38个汉字就可给其它汉字注音,几个课时就可掌握,更多的折腾完全不需要。因此不是淡化拼音,而是淡化那些拼写变化规定,强化直接简捷的按声韵母表拼音识字。用民族式音节字母拼去替代分词连写音素字母拼,就不需要那些拼写变化规定,既减负又可大大增效。别再去学教小学生学了“求QOU、武U、艺I”之后,又要他们折腾改写为“QIU、WU、YI”。
         38字式汉语拼音基本式简拼音母(引导字)表
┌┈┈┈┈┈┈┈┈┬┈┈┈┈┈┈┈┈┈┈┈┬┈┈┈┄┄┐
┆几七夕          ┊ 一 五 于v          ┊啊艾安昂袄┊
┊四十子支次尺日 ┊                      ┊额诶ei恩n ┊
┊得特讷乐个克核 ├┈┈┈┈┈┈┈┈┈┈┈┤嗯ng二也 ┊
┊不b扑p木m夫f    ┊   介    母           ┊喔翁ong偶 ┊
├┈┈┈┈┈┈┈┈┼┈┈┈┈┈┈┈┈┈┈┈┴┈┈┈┈┈┤
┊ 声 母 21 个  ┊ 韵     母     17     个        ┊
├┈┈┈┈┈┈┈┈┴┈┈┈┈┈┈┈┈┈┈┈┈┈┈┈┈┈┤
┊声调码:1、阴平;2、阳平;3、上声;4、去声。5、轻声 ┊
├┈┈┈┈┈┈┈┈┈┈┈┈┈┈┈┈┈┈┈┈┈┈┈┈┈┈┤
┊引导字后没有附代码的,按汉语拼音方案的声韵母代码用。┊
└┈┈┈┈┈┈┈┈┈┈┈┈┈┈┈┈┈┈┈┈┈┈┈┈┈┈┘
 

小学拼音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