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央的精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适应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如何把国家建设新农村,以更好、更快、更强的落实战略任务,需要解决根本性的“生活成本问题”。目前,国内大多数对新农村的研究都停留在“皮肤性”问题上,并没有深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肌体性”问题。把问题停留在皮肤的表层,而不深入到“骨子里”,那么这样即使把新农村建设中的弊病短时间的治好,从长远的战略角度看也只能算是个治标不治本的形象工程,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建设病原,甚至一旦旧病复发以前的形象工程也会毁于一旦。要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弊病,还是要站在农村的角度,以农民为主导解决他们关心的实实在在的问题——降低生活成本,让生活更美好。
近年来,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基层特别是农村思想文化发展相对
滞后,思想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很显然,新农
村建要注重软环境与硬环境配套发展,注重思想文化的丰富与转变的建设。大力丰富农村
的思想文化环境,努力转变农村的原有的落后的思想。让农民朋友参与新农村建设,让农
民朋友知道为什么建设新农村,新农村建设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要知道在农村
农民朋友才是“主人”,再没有人比农民朋友更了解农村。如果农民朋友的思想能转变,
并主动支持、提建议对新农村建设的硬环境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度的积极作用也是不言而
喻的。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建设农村的思想,而不是建设硬性设备。只有建设了新思想,才
能得到农民朋友的支持与理解.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如果脱离城乡关系,就新农村谈新农村,是谈不下去的。城市人口多,市场需求大,而且市场需求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多得资源。农村是城市的“后院”,是给城市提供营养的后备军。新农村建设需要城市的市场的需求,城市需要农村的“喂养”。在新农村建设时要坚持统筹发展模式,要坚持新农村“喂养”城市,城市反哺新农村的循环良性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新农村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降低农村的生活成本,也利于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其实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如果“后院”失火了,城市就会挨饿,至少会对城市的发展起制约性的作用。如果没有城市的市场需求,新农村的大量农产品就会腐烂掉没有办法商品化,以至于造成大量的农产品躲在深闺,无人问津的尴尬地步。大量的农产品走不出去,得不到城市的消化就会增加农产品的劳动价格,降低了农村的生活成本,也会降低农民朋友的积极性。城市拥有丰富的资金、产业、先进的技术、是新农村建设中无法比拟的。在新农建设中需要城市给予资金、技术、产业转移的帮助,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城市,也能提高新农村自身的发展。
我国是以政治为轮廓、市场经济为亮点的政治经济型发展模式。政府在新农村建设
中不应该是政府,而应该是服务机构;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平台上大多数情况下虽不总是
也只能是配角,真正在平台上唱主角戏的应是企业。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着力建打造道
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进军新农村建设做好铺垫。如果新农村建设由政府过度
干预与一手操办就会产生很多的“盲点”。政府过度干预、一手操办最主要的弊端是没有
竞争对手,没有竞争就意味着农村资源没有办法优化配置、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原有
的农村资源没有产生资源效益最大化。政府本身的非盈利性质决定其过度的干预和一手操
办新农村建设与企业利用市场配置解决新农建设相比是增加了农村的生活成本,而不是降
低了农村的生活成本。政府通过大量投资与政策把农民集聚在一起,建设了集体住房对农
民来说并不是完美的幸福。农民集聚在一起,住上了新的房子。新房子的大部分成本由政
府承担,小部分由农民承担。如果农民住在原有的房子里,根本没有必要承担这一小部分
额外成本。从性质上讲,政府不是非盈利组织,虽然给农民提供了住房,却没有解决农民
用于降低其生活成本的工作。如果用企业来配置不仅可以节省政府的投资,还可以解决农
村大量资源的闲置与现有可利用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更主要的是解决了农民的根本性、长
期性的问题——就业难。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利用企业的市场配置能力及解决农
民就业难的能力,以新农村现有的状况,降低农民的生活成本,带动城市反哺农村,农村
“喂养”城市,进而促进城市农村共同发展的循序发展模式。而不是一味的搞不合实际的
形象工程,忽视农民的根本性问题,增加农民的生活成本。这样才能务实新农村的建设,
也可以给我国解决“三农”的战略问题加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