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钢票”到钢市


 

据了解,计划经济年代,钢厂产品出路全靠一年两次全国钢材订货和地方平衡会议来解决,钢价由冶金部制定,订货凭国家物资部下达的调剂分配单定合同。在那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钢材被作为国家“一类物质”严加控制,企业只有执行计划的份儿,随意变动,更改计划则被视为违法行为。

 

在此期间,我曾到过当时苏中地区,一个集体事业还算发达的县城物资部门做客户回访工作。该单位负责物资管理的领导告诉我,他们县每年只能分配到0.5吨高速工具钢“钢票”;而且即便有了“钢票”还不知哪家钢厂能供货。

 

高速工具钢是用于钢材切削加工用的刀具材料,当年能够有了这半吨“的钢票”额度,对这个县城来说算是幸运的,因为在那个年代有不少县级城市,还根本享受不到拥有“钢票”的待遇。

 

最能反映和见证改革开发带来变化的标志的,钢材恐怕算得上一个。随着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被打破,钢材便在这一社会变革的历史大舞台上就表现的异常活跃,引人注目。

 

80年代后期,钢厂有了一定的企业自主权,即完成了国家指令性计划,超产部分享有自行销售权,也可自行决定钢材价格。于是便出现了“双轨制”——国家指令性任务钢材维持国家定价政策;超产自销部分企业可按市场价格进行调节。

 

到了90年代后期,钢材也就从长期禁锢领域中解放出来进入市场,成为流通商品,钢价不再区分为计划内或计划外,价格放开,由企业定价,随行就市。

 

记得七、八十年代,我国的钢铁工业曾经历过“十年徘徊”阶段。所谓徘徊,指的是中国钢厂里一直在年产3000万吨水平上左右不前。

 

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作为工业的粮食——钢材,钢铁产量就像脱了缰的骏马飞奔疾驶,一发不可收拾。1亿吨、2亿吨、3亿吨、4亿吨……连续近十年我国形成了世界钢铁的霸主地位,同时钢材进入市场也造就了成千上万钢贸商的兴起,钢贸行业不仅替代了旧体制之下全国各物资部门和金属公司的“蓄水池”作用,还为钢铁工业大发展,提供资金和市场,创造出成千上万亿财富和价值,反哺当地农村事业。

 

毋庸置疑,在钢铁行业向更高档次方向的发展中,广大钢贸商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30年来,不少钢贸商规模越来越大,他们还承担起钢铁产品的延伸,加工,配送服务……,真可谓,钢厂和钢贸商齐头并进,比翼双飞,也成了当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亮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