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拉”火了。据报载:畅销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卖出150多万册;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电影版公映票房850万元,创下华语片首日新高;姚晨主演的话剧版,以及陈铭章导演的30集电视剧,相继出炉。足见杜拉拉魅力迷人。
按理说,小说中的杜拉拉形象算不上漂亮,也没有背景,完全靠自我打理,会沟兑,从一个平平的行政助理,成长为优秀的人事行政经理。
她的经历揭示了一个职场生存的重要玄机,那就是:职场玩的是情商!很多新人不懂得职场的潜规则和职场之道,故而有网友“看一遍杜拉拉,职场情商就可以提高10分以上”的评论。
杜拉拉的“职场情商语录”也深入人心:“打工的人要搞定很多关系,比如搞定上司,搞定下属,搞定同级,搞定内外部客户。”
“改变你能改变的,适应你不能改变的。”(我怀疑她抄袭了老胡的博客语录)
关于情商,有一个很有名的“软糖试验”,是美国科学家通过观察四岁儿童对果汁软糖的反应预见他们的未来。孩子们被告知:“你现在就可以得到一颗好吃的果汁软糖。但是如果你能坚持不要,直到大人外出办事回来,你就可以得到两颗好吃的软糖。”试验后,研究者跟踪孩子的成长,发现那些能以忍耐换得二颗软糖的孩子通常成为适应性强,自信和独立的少年;而经不起软糖诱惑的孩子则更可能成为孤僻、易受挫的少年,屈从于压力并逃避挑战。
杜拉拉如果在幼儿时参加了 “软糖试验”,估计是最后拿糖吃的孩子!而老胡呢?从小我的家境不宽裕,人却长得比较胖,好吃,也不会节制,过年过节以后时常要被送到医院里。医生一看见我妈和我,就会问我:“你来了?又吃多了,消化不了?”。所以我当年要是参加吃软糖游戏,估计一口就吞下去,可能都忘了剥糖纸。
我的女儿比我小时候还胖,也好吃,但我比较注意从小就对她进行情商教育。如果让她做试验,估计会把那颗糖不停地舔一舔再放回去,直到大人回来;或者不小心把别人的那一颗糖含到自己嘴里去。
所以讲,情商主要是靠天赋,但后天养成也不可忽视。
可是,现在的学校普遍目标比较高,不是培养道德模范,就是要塑造科技精英,以传授知识为己任,不屑也干不了培养情商的事儿。
比如,我们从小被教育:做事是为了他人,可实际操作起来,谁也不会忘了自己。老师只告诉你:大家都是一伙的,你和他人目标一致;而没有人提醒你:你与他人还是一种竞争关系,很多时候利益并不一致;也没有人教导你: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还可以绅士的顾忌到他人的面子和利益。
事实上,在竞争中合作,是工作生活中最常态的游戏。也所以被教育的学子们步入社会以后,常常感觉自己“很傻很天真”,让社会坑了,被教育骗了;然后就愤世嫉俗,吃相难看,被人侧目,常常是得了小利,失了未来,自己的心情也好不到哪去。
要说情商教育是我们教育行当的事,可是由于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自己普遍缺乏情商,以己昏昏自然只能使人昭昭,整天辛辛苦苦地“骗”学生。结果我们的不屑与不能让“杜拉拉”火了,让写小说和演电影的家伙藉机不停地发着横财。
看着“杜拉拉”发财了,老胡有些着急。这几年,欧亚针对教职工开展了一些的情商和拓展训练。目前,校内的拓展基地也已落成。所以老胡想,借着“杜拉拉”火了的东风,“欧亚学院杜拉拉训练营”应该趁势开班了,校内外有兴趣的网友们可以在老胡这里交费报名了。
精彩链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