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的圣杯:关于大萧条产生的原因和蔓延的机制


  关于大萧条产生的原因和蔓延的机制,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的答案,相反,存在集中不同的解释,每一种解释都来自于危机的一个不同方面,每一种解释都表达了复杂宏观经济现象的一个部分,人类对萧条解释的历史同时就是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下面我们就回顾一下这简短而又充满斗争的历史:

  古典学派的没落:

  大萧条之前,关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可以看作是一个知识的大杂烩,这里有奇异的思想,富有洞察力的观察,但更多的是混乱的表达。在斯密的时代,经济学家对大萧条的解答是:工会阻碍了价格信息的传达,影响了价格因素对市场的调节,因此如果政府解散工会,那么工资会下降,失业会消失,大萧条就会结束。显然,这样的说法无力圆满的解释产出和就业的暴跌。

  凯恩斯革命开始:

  凯恩斯的中心观点是,市场经济不能平滑的自我调节,而投资者信心不足是造成大萧条爆发的主要因素,因而这样的经济萧条一旦出现,单靠市场的力量是不能迅速消除的,只有依靠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的调整,才能阻止经济衰退,保持经济稳定。

  凯恩斯的这种观点逐渐被大家接受,在凯恩斯的理论的帮助指导下,美国渡过了大萧条的难关,他的思想被公认为“凯恩斯革命”,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社会滞胀的到来,人们发现凯恩斯主义不能解决……

  货币主义兴起:

  货币主义者将经济波动看作是货币供应发生变化的结果,因此,只有稳定的货币供应才是宏观经济稳定的真正关键,而萧条的发生是人为制造的繁荣时期投资过度的必然结果,因此他们建议让萧条自生自灭。认为大萧条不是政策的决定者应注意的问题,以刺激总需求的方式干预只能使事态变得更加糟糕,只能在现在的萧条和政府不恰当的干预下未来更严重的萧条之间做出选择。

  因此他们认为,市场经济是自我调节的,如果不加干预,经济会自行恢复到充分就业,并且,他们认为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只会造成问题,而不会解决问题;货币主义者恰恰将凯恩斯的稳定经济政策看作是发生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于是,他们提出了“反凯恩斯革命”,纷纷指责积极的政府政策本身是滞胀的罪魁祸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弗里德曼。

  政治中心交替学说:

  麻省理工大学的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做出了更加新颖的解释,在他看来,主要国家没有能够阻挡住20世纪末的经济衰退,是因为没有一个经济上具有领导地位的国家,因此,衰退变成了大萧条。

  按照金德尔伯格的观点,大萧条发生的年代,英国正在失去世界的领袖地位,而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还未能接过领导者的责任,因此,这种领导地位的缺乏是历史的偶然,并且,当时也没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这样的国际机构来为处于困境中的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因而这次萧条持续了10年……

  战争延续说:

  麻省理工大学的彼得.特朗则提供了另外一种有趣的解释,他认为,大萧条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持续冲的迟到的结果。换句话,战争的冲突变成了和平的冲突。

  战争的获胜国与战败国就战争赔款、国际贷款和其他金融问题争吵不休,脆弱的战争欠债和战争赔款使得大部分欧洲国家财力耗尽。因而解决这些冲突很困难,因为这些冲突在相当程度上是欧洲冲突各国之间的更深的恐惧和敌意的表现。

  如果真如特朗教授所说,那么又是什么力量使得萧条在这些国家之间蔓延呢?特朗认为,当时的金本位国际货币安排,使使得经济崩溃得以蔓延的主要因素。因为金本位制妨碍了各国独立的货币政策,或许最早摆脱金本位的国家也最先从大萧条的深渊中走向复兴。

  让我们再次明确一下,大萧条原本是一次极为特殊的历史事件,关于大萧条的原因及讨论至今仍然没有停止,保罗.克鲁格曼曾经不无感慨的说:“理解大萧条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圣杯。”

  今天的宏观经济学仍然是一个富有争议且引人入胜的题目,从长远的角度看,人们今天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不过是未来经济理论教科书的一段新的章节而已,因为经济学家们一开始认识的过程就不平坦,因此许多谈论宏观经济学历史的书中都充满了“革命”和“反革命”这样的字眼。而我们对宏观经济学的了解也在这场争论中不断前进,正如经济学家马克.布劳格曾经说过:

  “经济学的知识是由历史决定的……今天我们所有的关于经济体系的知识并不是今天早晨发现的东西,而是我们过去所有的洞察、发现和错误出发点的总合。

  没有庇古就没有凯恩斯,没有凯恩斯就没有弗里德曼,没有弗里德曼就没有卢卡斯,没有卢卡斯就没有……”

  相对于微观经济学,人们又很强的共识,然而宏观经济学内部,战争状态一直存在,并且会持续下去。因为正确的答案显然不会来自任何一种纯粹的经济理论,因此经济学家的任务就是通过推进研究进入新的而且必须是争议性的领域,而创造新的理论。在特定的问题上人们可能达成共识。

  今天的宏观经济学更像是一场登山比赛,不同的登山队从不同的路线攀登。没有一个登山队看到过这座山的山顶,因为它一直处在云雾遮掩之中。不同的登山队有时会在不同路线的交会处相遇,简单交流信息后又分手继续前行;在除去尘霜之后,各队还可能偶尔发现前人留下的足迹;有时一个队员走失了,或从此失去踪迹,或加入攀登速度看起来更快的另一队;有些路线后来证明是死路,但这也是有用信息,因为后来者不需重走;有时一个队宣布登顶,但云开雾散后发现前面还有更高更险的山峰;各队经常不得不改变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