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唯有对读书有激情,才能找到如饥似渴的泉水。
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古代诗人朱熹对读书的独特见解,他知道知识就像母亲的乳汁,在不停地给他充饥,他就像一个幼小的婴儿一样在不停的吸允母亲的乳汁,可见知识对他的重要。细细品来,诗中还有一种古韵清香包含其中,每一字无不演绎着一代诗歌骚客的情怀雅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纵观历史,有诸多的文人墨客无不对读书的倾倒,“悬梁刺骨
”,“凿壁偷光 ”,“闻鸡起舞 ”,“囊萤映雪”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人们对知识的渴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不照映着古之文人对读书的终情眷属。“吾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这是陆游自己对读书的真实写照,”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是苏轼对待读书的精辟见解......时代在发展,时间在默默的流逝,对于读书,古人为我们开了好头,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手中独自捧着一本风雅之书在菊花行里之间,独自悠闲的渡来渡去,边读书边赏花,聆听鸟儿的声音,潺潺流水有节奏的流淌着,岂不也美哉!有时候,独自一人在家的时候,闲得无聊,就从家中书柜翻出一本书,我最喜欢的是《兰亭集》,打开书,手里拿着一杯香茗,不一会儿,书香,茶香,扑鼻而来,勾起了我对书中文字的幻想,想到当年王羲之和一大群文人雅客,在兰亭聚集,相互倾谈。在那里流水曲觞,酒香而来,不一会儿我和他们打成一片了,其乐融融,相信这种感觉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吧,或则上帝它也知道。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她千百,霍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是王国维对读书的升华。可见一代代人对读书见解也越来越深,寻找其中的乐趣,也不快哉!唯有专心致志,把心力集中在学问上,才能事半功倍,出乐趣。读书之乐,乐在其中,只有去做了方能领悟其美味,读天下书,了解天下事。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对读书的领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听------那风声,那雨滴声,还有那朗朗上口的读书声,多么的清爽,多么的赖听。当今社会,灯红酒绿,也快要失去读书的色彩了,很难听到这种声音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恢复古之韵?
我喜欢春天,尤其是喜欢早春,当树的嫩叶刚发芽的时候,每当清风吹来的时候,深深的吸上一口,感悟春的美丽,我相信只有亲自感受过的人才知道那种韵味,在这个时候,独自和伊人在一个大榕树闲坐时,把她笼入怀抱,然后两人共同看着一张报纸,岂不美哉。当春风吹来的时候和树枝一起摇曳,当春的雨露来的时候,和树一起哭泣,其乐融融,美也在其中。我不沉迷网络,远离灯红酒绿的生活,我只想做书的书童,一生为伍,伴他左右。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生活中不能没有书的存在,没有书的熏陶,我们和动物有什么两样,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没有书的日子,就像吸食鸦片的人没有鸦片吸一样的日子,很是难熬。脑痒,心痒,全身痒,书虫钩心。我虽然不是世香之家,但是我有闪光的一面。我愿做一滴水,融入书的海洋。我愿做一片树叶,一生与书为伴。我愿做一页页码,随着书的移动而移动。
知识是引导人生的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愚昧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障碍。只有努力的学习才能给自己一片蔚蓝的天空,雄鹰要是不搏击长空,那它就没有一席之地, 鲨鱼要是不称霸海洋,那么它就不是海洋霸主,一个人没有知识,那么他和老鼠没有区别,只能寄生他人生活,否则等待的只能是死亡。只有精益求精,广泛博览,不广泛地吸收知识,是谈不到博大精深的。一条大河总得容纳无数的小溪、小涧的流水,一座几千米的高山总得以一个高原作为它的基座。小小的水源,最多只能形成一个湖泊;荡荡平川,也不会有什么戴着冰雪帽子的高峰。
所以,唯对于书,不能忘情。 我之于书,爱护备至。 污者净之,折者平之。 阅前沐手,阅后安置。 温公惜书,不过如斯。 勿作书蠹,勿为书痴。 勿拘泥之,勿尽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