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酒文化才是女官员喝酒死的第一被告


官场酒文化才是女官员喝酒死的第一被告

1979年出生的杨建华,家住吉林省舒兰市北城街。她曾当过记者,后来进入舒兰市招商局,不久升任舒兰市团市委副书记。然而,风华正茂的她,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29岁。2008年年底,杨建华喝了两顿酒后,一人打车回到家中。约两个小时后,在床上休息时不慎摔下,次日凌晨不治身亡。(22日法制日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1426385.html
又一个因饮酒过量致死的官员,而且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女官员!尽管司法鉴定结论致死原因饮酒只占25%,但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过量饮酒,就不至于发生这样的悲剧。因此,其家人悲痛之中将同席饮酒的19人告上法庭,也就情有可原。
然而,依笔者之见,最该站上被告席的不是这些把酒同欢的同僚们,而是万恶的官场酒文化。在当今官场,无酒不成席,杯酒增友谊,酒会谈工作,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日常沟通感情、临时托人办事、谈项目搞招商、想升官图发财以及更多的迎来送往、检查验收等等,往往都得酒经考验,在这样的潜规则里大家都达成了“舍命陪君子”、“宁伤身体,不伤感情”等默契,进而在成就很多官场佳话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个个悲壮的“酒烈士”。
舒兰团市委副书记杨建华到学校检查工作,校方自然得尽地主之谊,请客者邀人作陪,热情敬酒,被请者盛情难却,开怀畅饮,这再自然不过了,否则,就未免显得“见外”,甚至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满意度”。而杨副书记也不愧为女中豪杰,两顿至少喝下七两半白酒,还例行公事地完成了检查工作,并且平安无事地回到了家,如此海量,真让人不得不发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赞叹,可谁会料到竟然会为此而意外殒命呢?
当然,真正追究起来,就不能不揪出其幕后的“元凶”,那就是官场酒文化赖以滋生、繁荣的土壤—久盛不衰的公款吃喝风。有人说,某些官员饮酒暴亡,应归咎于不喝白不喝的公款消费理念,的确不无道理。一个团市委副书记检查工作,作陪的就有19人之多,而且中午、晚上连续作战,要是遇上级别更高、酒宴主题更重要的情况,很难想象又是怎样壮观的场面、令人乍舌的规格!因为是慷公款之慨,小斟小品变成了大吃大喝,豪饮言欢变成了狂灌烂醉……
由此看来,女官员喝酒死,让作为东道主和陪客的19名官员作被告委实有点冤,其实他们也是身不由己,一不留神甚至也可能像女官员一样醉卧酒场,沦为酒鬼。因此,即使不站在廉洁从政的角度和高度,仅从一个又一个官员的醉生梦死,本着对官员生命健康安全负责的态度,也该对公款吃喝风以及由此衍生的官场酒文化进行公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