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每日经济新闻4月7日报道:在实现多年不良贷款“双降”之后,今年,城商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可能出现上升。已公布2009年年报的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显示,2009年均出现了不良贷款出现增加的情况,其中次级、可疑、损失三类不良贷款绝对额均出现大幅增长。
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坛上,银监会银行监管二部主任肖远企表示,正常类贷款转化为关注类贷款的数量在上升,这个趋势在一季度已经出现,而关注类贷款很可能转化为不良。预计城商行今年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都会有所上升。人们相信,政府或货币当局有能力通过发行更多货币而使货币趋于廉价。然而,这些增发货币将会摧毁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会导致相对价格结构的紊乱。
在信贷市场上,银行与企业是市场参与主体。银行只是资金的提供者,并不直接参与资金的使用,对于被借资金使用的有关信息只能通过企业或其他渠道间接了解,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拥有与企业同等程度的信息。这种非均衡信息的存在使银行不可能及时准确地判断借款人的信用质量和资金偿还概率。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中国推出一些措施,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由于银行的工作人员审查不到位,有的工作人员还拿回扣,监管也没有跟上,使这些贷款的一部分进入不该进入的领域。虽然人行的数字显示,去年9.6万亿人民币新增贷款中,房地产行业的贷款只占约5-6%,但房企有不少融资渠道,可以通过并购贷款、企业贷款、营运资金贷款等各种形式取得资金,从去年卖地热烈的情形及地价高涨的情况来看,开发商去年取得的贷款不是小数目,实际数字应比人行所公布的多。上月评级机构标准普尔表示,来自房地产行业的借贷,将会成为未来内银业不良及问题贷款上升的主因。此外,政府相关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UDICs)在去年放贷迅猛时,透过发债以支持地方的公共项目,该行相信UDICs 未来两年也将产生为数可观的不良贷款及其他问题贷款。
不良贷款将危及中国经济增长(FT中文网)
中国会出现一场银行业危机吗?几乎可以确定,中国政府庞大的信贷刺激计划必将导致未来不良贷款飙升,但那又如何?在关注中国的分析师中,较为乐观的那些人已多次指出,10年前的上一次不良贷款激增,也曾被普遍视为厄运即将降临的信号,但后来什么也没有发生。中国逐渐摆脱了贷款困局,而且看起来没有付出多大代价。
但情况真的如此吗?几乎可以肯定,乐天派未能真正理解中国政府为先前的银行业危机付出了何种代价。事实上,化解昔日不良贷款激增的代价,是加剧了中国国内的经济失衡。当前这种不良贷款的累积,很有可能也会造成同样的后果。
过去,中国政府用以控制不良贷款上升的主要工具有三种,它们都会将成本转嫁给银行储户。首先,央行通过维持较低的贷款利率,减缓不良贷款的累积速度。较低的借贷成本,能够让身处困境的企业更容易随着经济发展周转债务,并降低了应偿付债务的真实价值。
第二,决策部门会向银行注入额外资本,一部分通过直接注资,另一部分通过以高出清算价值的价格收购不良贷款。它们注资的资金来源还是借贷,而人为压低的贷款利率会产生一种效应——将偿债负担转移给银行。最后一种、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工具是,央行会制定一种较大的银行存贷款利差,从而显著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帮助它们调整资本结构。
中国政府的战略非常成功,同时无疑避免了一场银行业危机,但这还是要付出代价的。纾困措施暗含着一个要求,即银行储户要为银行业清理提供资助。这实际上意味着从家庭部门向银行、政府和企业的大规模收入转移。如此看来,在纾困期间,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例本已相对较低的家庭收入会降至令人担忧的水平,或许也就不足为怪。
这是中国不良贷款攀升的真实风险。这并不是说中国的银行可能会倒闭。银行的债务水平当然很高,而且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性——这通常是一种有害的组合——但中国政府很大程度上掌控着国内融资,而且能够让自己免受困扰欧美地区的银行挤兑之苦。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政府一样,中国政府处于有利地位,能够继续为不断上升的银行相关债务提供资金,而且在近期不会遭遇债务危机。
危险在于,与以往一样,清理银行业体系的代价还是会落到家庭部门头上。在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上,中国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目前必须降低这种依赖,而唯一的方式就是提高家庭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但考虑到家庭消费增长一直受制于家庭收入的增长,在要求家庭部门帮助清理银行急剧增加的不良贷款的同时,还期望消费激增,或许有些不合情理。
未来几年,随着贸易冲突激化、世界越来越难以消化中国不断提高的产能,中国经济对家庭消费增长的依赖,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如果人们的担心是合理的,银行不良贷款确实出现激增,中国还是能够轻而易举地避免银行业崩盘。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清理银行体系的代价。恰恰相反,这将给消费低迷的中国家庭施加更大的压力,中国经济不可避免的再平衡,也会因此变得远比许多人预想的更加困难。
究竟有多困难?日本就是最好的例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消费以每年1%到2%的速度勉强前行,因为日本家庭被迫间接清理自己的不良贷款。日本经济增速明显下降。正如日本通过提高消费所占比重缓慢实现经济再平衡一样,中国也必须采取这种做法。
如果今后由于中国家庭被迫为新的不良贷款买单,导致中国消费增长同样放缓,我们可能就会看到当前不良贷款激增的真实代价——持续数年的低增长率。
作者: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美国卡内基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迈克尔•佩蒂斯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本内容来源于FT中文网)
不良贷款将危及中国经济增长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