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认识----住房消费者可以进入楼市“购房”
关键词:房价 买房 楼市预期 保障房 人民币升值 消费者心理 楼市调控 国十条
中国楼市很是混乱,政策经济说VS市场经济论之争永无休止。住房是民生之重中之重,是和谐之考量,宏观政策调控楼市无效(失效、失灵、或治标不治本),虽已司空见惯,但每次关乎楼市政策出台都会引起楼市轰动效应。房价,下降或上涨?楼市,进入还是退出?从来都是被唇枪舌剑或被焦点。
2010年,楼市政策频繁而空前。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两会都已为住房保障、普通安居定下基调,但市场显现的却是背道而驰。因而,政府在阳春四月重拳出击,国四条、国十条纷纷轰炸疯狂的楼市,保障房建设、首付限制、利率提高影响了消费者的市场预期,甚至有学者、业界人士或者专家纷纷建议暂时不要买房。理由是大量保障房建设会冲击商品房市场,国家动真格来整顿市场,等待房价下降再进入楼市方明智之首选。
但是,个人认为,只要是真正需求者,在楼市下调之跨度下,可以考虑进入楼市。
第一,消费者市场预期与投机者市场预期相反。消费者的市场预期是非理性的,消费者是很难准确在房价下降期或最低点时进入楼市的,他们分析政策、听从专家“理性”进入楼市。一是抗风险能力低,二是绝对的理性,想在最低点购买的欲望太强,三是信息不对称,具有时滞性或是随从心理强。投机者或者投资者的市场预期是理性的,他们能够在合适的价位和时机进入楼市,这就是政府打击投机和投资的政策失效的根源。否则消费者也不会在08年那么好的进入楼市阶段望而却步。而投机者他们运用市场供需理论、市场流动性理论使得住房观望情绪大于购买情绪时,他们选择购买。因此,当前,楼市下行或者打折销售时,作为消费者,或者真正的住房消费需求,不妨试着逆普通消费者思维,选择在降价空间的合适时点进入楼市。消费者不要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希望房价下降到最低点时购房。
第二,保障房与商品房供求与房价关系模糊。保障房与商品房,互补品VS替代品?一般地,从住房供给总量均衡上看,保障房与商品房是替代品,保障房多了,会引起商品房供过于求,因而房价下跌,有利于消费者。实则不然,保障房多了,商品房少了,商品房出现供不应求,于是商品房价格上涨,而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真正的供需矛盾在于结构性矛盾,商品房量少了,或者改善性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事实上,我国的改善性住房需求或者需要(攀比心理)在整个住房需求中占主流。我国的政策是抑制这种住房改善需求或者改善性住房控制,因此会使得改善性商品房供求失衡更加严重。长此以往,我国住房商品市场还会呈现这种价高的局面,仅仅依靠商品房与保障房替代品的思维是很难使房价下降的。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具有特殊性,整个住房需求应该视保障房和商品房为互补品,即要保障房又要商品房,这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重要体现。因此,如果是改善性住房需求者,在合适的房价下,可以选择进入楼市。
第三,人民币升值压力会改变利率调控政策。中国楼市是钱堆起来的,有民间资本、有国家财政支出及外来热钱的涌入。迫于国外政治的压力,中国人民币升值面临空前的压力,虽然政府对外申明中国人民币升值与否取决于自己,但是不排除有升值的可能性。人民币一旦升值,一是外来资金大量注入,外来热钱进入中国,楼市作为三在投资选择的首选,房价上涨便成为了可能。二是会造成流动性过剩,控制流动性过剩,主要通过提高利率,从而按揭贷款的难度进一步增大,购房成本增大的同时,又不会出现改善性住房供过于求的局面。到时候购房更难。因此,在现行房价有下降或者有打折优惠购房时,想购房而且有能力购房者可以选择进入楼市。
第四,楼市消费者心态要平衡。一般地,很多消费者有一种担心,担心自己买房的时机不对,担心自己不是在最低的时候买房,有亏大了的心理。其实,还是一种住房需求与住房需要的区别,很多住房消费者进入楼市的一个动机不纯,虽然他们购买住房是为了住房消费,但他们等待住房价格升值后,想再重新转手倒卖。因此,这种住房消费者,他实则为住房消费与住房投机的混合物,于是就会出现亏与赚的心理,房价下跌,会觉得不值或者亏大,楼市上涨会进一步刺激他们投机转手。其实,只要你是真正的住房需求者,你想要住房而且有能力买房,而且做出这样的选择,就不会为之而深深后悔不已,世上很多选择做过之后都是后悔的。对楼市消费者来讲,摆正心态,少一些后悔或者抱怨,纯粹的住房消费让自己感觉物有所值,或者有一种“啊Q精神”,才能让我国楼市进入常态。因此,只要你有能力而且想购房,在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短期房价下跌的区间,可以选择进入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