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业是融资功能最强的行业,对金融业有较高程度的依赖性。去年全国各大中型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因素除了政策扶持、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加之外,还有一部分则来自于拍卖土地价格的不断走高。而造成各地“地王”频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房地产企业不断在境内外上市融资,致使其手中的现金存量大幅增加,从而有能力在土地储备上不惜血本,不少企业的拿地花费大幅超越当期销售收入,不仅助推了土地市场的泡沫化,增加了城市居民的购房难度,更加大了未来房地产市场进入低迷后企业面临的现金流风险,对经济的平稳增长形成巨大的潜在威胁。而在房地产巨大的利润诱惑下,一部分并非房地产的国有企业在上市融资后同样重金购地,更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市场的泡沫化趋势。
目前房地产开发资金过多依赖于银行贷款。把房子当作投资品去经营,就会极大地放大它的融资功能,融资功能随着资产的溢价就更放大。房地产企业应该根据自己企业实际情况和目前形势做出合理的融资战略决策,尽可能在企业健康发展阶段考虑和实施融资计划,这样才能为企业未来利润最大化打下扎实的基础。
可以预见的是,在严厉的政策调控下,一部分现金流匮乏、盲目抢地的企业必然将遭遇市场的严惩,但如果因为害怕这些企业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定,就放弃政策调控,无疑将会重复以前的老路,房价快速上涨的现象也就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因此,类似于加强房地产企业融资审核、严打土地囤积、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多项政策应当常态化、制度化,方能确保这种惠及民生的政策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
地产企业融资只问国土部还不够(《新华网》)
中国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23日表示,已同国土资源部就地产企业融资问题建立了相关沟通联络机制,今后地产企业融资需征求国土资源部意见。这一举措有望让“暂停炒地房企上市和再融资”常态化。(4月24日《上海证券报》)
从今年年初开始,有关部门就严把房企融资审核关,对部分申请IPO和再融资房地产企业中的25个涉嫌违规用地项目进行清查。4月14日,国务院进一步明确要求暂停炒地房企上市和再融资。种种迹象显示,监管层面此次调控思路设计周密、举措得力。
对囤地炒地企业,监管部门正在从三个方面来掐它们的“咽喉”:一是国土部门开展房产用地专项整治严查囤地炒地行动;二是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三是证监部门暂停批准其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显然,这些措施必将严厉打击那些将土地当成圈钱工具的地产企业。从资金源头“卡”住囤地房企更是釜底抽薪,必将能遏制房企融资——圈地——再融资——再圈地的恶性循环。
地产企业融资需问国土资源部意见,无疑会增加地产企业的融资难度。但笔者以为,地产企业融资只问国土部还不够,更应问问其他相关部门。比如问问房管部门“该企业有没有捂盘惜售或其它违规问题?”问问税务部门“该企业有没有偷漏税或者拖欠税?”甚至还有必要问问公众——鼓励公众举报问题企业违规行为。
地产企业捂盘惜售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不差钱”,如果地产企业融资之前先问问房管部门,有没有捂盘惜售和其它不良记录,相信对捂盘惜售的地产企业必然会产生威慑,促使房子的上市流通。当前,由于宏观调控导致房产市场降温,一些地产企业不愿低价出货,捂盘和变相捂盘现象增多。从融资角度遏制捂盘也是一步不错的棋。
同时,地产企业融资前还要问问公众。这是因为无论是国土部门还是房管等其他部门,完全充分掌握地产企业囤地、捂盘等违规行为存在一定困难。如果鼓励公众监督举报问题地产企业,将可弥补国土等部门的监管不足。
此外,还需要从制度上明确何谓“土地储备”和“土地闲置”,避免地产企业以“土地储备”的名义,继续干囤地炒地的勾当。笔者以为,相关部门应联合建立问题房企黑名单,对问题房企进行全面监管,如此方能有效防止炒地、圈地等违规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来源于《新华网》冯海宁)
应多管齐下管理地产企业融资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