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6日早盘相关信息汇总


  ●近半上市公司首季盈利增逾五成

  根据证券时报信息部和Wind数据统计,截至上周五,深沪两市共有649家上市公司披露一季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649家上市公司合计营业收入达到5650.06亿元,增长约45.08%;实现净利润404.00亿元,同比增长约167.99%;平均每股净资产为3.31元。

  统计显示,在649家上市公司中,剔除2家不具备可比性的公司,527家公司业绩同比出现增长。其中,301家公司业绩增长超过50%,200家公司净利同比增长超过100%。南方汇通净利润同比增长14308.58%,暂居业绩增幅排行榜首位;其次是华润锦华,同比增长12111.02%。此外还有21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000%。这固然与去年一季度正值金融危机,上市公司业绩普遍不理想有关,但是一季度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向好,亦是事实。

  按行业来看,16家造纸印刷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6942.465%,居首位;其次是石油、化学以及塑料行业,已披露的79家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1223.98%;然后依次是电子、制造业。传播与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相对较弱,净利润增长在10%以内。

  统计显示,上市公司在业绩向好的同时,现金流却出现大幅下跌。截至上周五,已披露上市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6.96亿元,同比下降88.58%。而现金流下降在房地产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37家房地产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幅为131.05%,位居各行业首位,净利润同比增长191.83%。而从现金流来看,房地产业一季度经营现金流同比下降1683.07%,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与房地产行业密切相关的建筑业,下降388.20%。但当前在房地产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下一步如何“拿钱”,值得高度关注。

  ●宋丽萍建议小盘股"定价发行" 建议适时推出相应制度安排

  对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工作,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日前撰文认可存量发售、储架发行和分拆上市等制度安排的工具性价值,建议适时推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她同时建议,针对创业板、中小板发行人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大趋势,以及中小企业对IPO机制的灵活性有更高要求的特点,可考虑在询价制之外,为创业板、中小板发行人提供“定价发行”等其他IPO机制的自由选择空间。

  宋丽萍在文章中提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可“及时引入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的配套制度,为一级市场高效运行提供充足的制度供给条件”。其中,就存量发行等制度安排,她表示“从境外市场经验看,这些制度安排十分普遍,但在实践中有利有弊。”说明这些制度安排仅仅具有工具性价值,利弊关键在于使用主体和使用方法以及如何监管。但对于一个规模日益扩大、发行人日益多元化的市场而言,“这些制度安排是应该有的”。

  ●期指"机构时代"降临 市场主体全面归位

  股指期货“机构时代”即将来临。

  证监会日前分别发布了证券公司、基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指引。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同时表示,QFII参与股指期货的相关办法也在制定之中。

  市场人士表示,机构参与股指期货办法陆续出台,不仅意味着股指期货参与主体的真正归位,也将对现有的股指期货和A股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新基金公司牌照有望开闸纽银浙商率先进京"赶考"

  停滞一年多的新基金公司牌照发放即将破冰。纽银、浙商两公司已于上周五赴京参加专家评审会,如果一切顺利,上会后30个工作日内基金公司就可以拿到书面批文,拿到批文后15天内到工商部门完成工商注册,宣告成立。按照这样的流程计算,新基金公司有望在上半年成立。

  证券时报记者日前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纽银基金、浙商基金两家筹备中的新基金公司已于上周五赴京参加专家评审会。“这预示着新基金公司牌照发放即将破冰。”该人士认为。

  两家公司率先上会

  上周五,来自北京的知情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纽银基金、浙商基金两家准基金公司,已分别于当天上午、下午参加了由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等相关领导、专家组成的评审团的专家评审会。

  基金公司方面重视程度非同一般,由总经理亲自带队“赴京赶考”。值得注意的是,准基金公司筹备进程或将产生分化,此前被认为有望首批成立的另两家基金公司均未参加上周五的评审会。

  据悉,评审会一般由基金公司高管就新公司基本情况,包括股东资质、团队建设、风险控制以及公司规划等方面与评审会领导、专家进行再次沟通。“一切顺利的话,上会后30个工作日内基金公司就可以拿到书面的批文。”该人士告诉记者,“拿到批文的15天内基金公司就要到工商部门完成工商注册,宣告成立。”

  牌照审批日趋严格

  按照这样的流程计算,新基金公司有望在上半年成立。不过,也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上评审会”并不代表基金公司一定能够顺利过会,随后可能还要经历相关材料补报工作,比如股东材料、股东年报送审等。“基金公司牌照审批今后应该还是会继续从严。”

  资料显示,自1998年第一家基金公司成立至今,过去12年中除了2000年、2009年,其余每年都有新基金公司成立。2008年11月民生加银基金公司成立后,一年多以来没有新基金公司成立。不过,新基金公司筹备的热潮却并未停止,据悉,除了纽银、浙商、平安大华、国金通用等这些有望率先成立的准基金公司以外,还有包括富安达等正在等待现场检查的第二梯队准基金公司。

  “除了这些,还有几十家已经提交筹备方案的,其中发起股东包括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也包括保险公司和地方商业银行。”上海一位基金公司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据他了解,未来基金公司牌照的审批将日趋严格。“从批筹到成立,中间每个环节需要的时间会更久,据传未来设立一家基金公司的资本金要求也会相应提高,可能从目前的1亿元增加到1.2亿元。”该人士对记者说。

  ●近半上市公司首季盈利增逾五成 房地产营业收入增幅居首

  根据统计,截至上周五,深沪两市共有649家上市公司披露一季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649家上市公司合计营业收入达到5650.06亿元,增长约45.08%;实现净利润404.00亿元,同比增长约167.99%;平均每股净资产为3.31元。

  统计显示,在649家上市公司中,剔除2家不具备可比性的公司,527家公司业绩同比出现增长。其中,301家公司业绩增长超过50%,200家公司净利同比增长超过100%。南方汇通净利润同比增长14308.58%,暂居业绩增幅排行榜首位;其次是华润锦华,同比增长12111.02%。此外还有21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000%。这固然与去年一季度正值金融危机,上市公司业绩普遍不理想有关,但是一季度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向好,亦是事实。

  按行业来看,16家造纸印刷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6942.465%,居首位;其次是石油、化学以及塑料行业,已披露的79家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1223.98%;然后依次是电子、制造业。传播与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相对较弱,净利润增长在10%以内。

  统计显示,上市公司在业绩向好的同时,现金流却出现大幅下跌。截至上周五,已披露上市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6.96亿元,同比下降88.58%。而现金流下降在房地产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37家房地产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幅为131.05%,位居各行业首位,净利润同比增长191.83%。而从现金流来看,房地产业一季度经营现金流同比下降1683.07%,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与房地产行业密切相关的建筑业,下降388.20%。但当前在房地产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下一步如何“拿钱”,值得高度关注。

  ●高盛发报告唱多A股 国际资金大举入市

  上周的"黑色星期一",似乎并没有太大动摇国际投资人对中国经济和股市的信心。最新统计显示,在4月份的第三周,流入离岸中国股票基金的资金创下自雷曼兄弟破产以来的新高。

  来自专业基金跟踪研究机构EPFR的最新数据显示,在截至21日的一周时间里,离岸中国股票基金吸引了自2008年9月份第三周以来最多的资金净流入,延续了前一周的良好势头。而就在此期间,中国股市在19日遭遇黑色星期一,沪指大跌4.79%,创8个月来单日最大跌幅。这也使得A股成为今年迄今本地区表现最差的市场之一。

  在A股大跌次日,投资银行高盛即发表报告唱好。该行称,沪深300指数在经过大跌后估值已偏低,有望为投资者提供策略性入市机会。高盛看好A股主要基于几方面原因,一是经济持续高增长,二是楼市组合拳将有助抑制投机,三是股指期货显示投资人看好后市。高盛预计沪深300指数到年底可达到4300点,较目前还有约35%的上涨空间。

  ●基金弱市不避个股 连续两周大幅增仓

  大盘3000点上下波动难撼基金做多热情。

  据浙商证券研究测算,上周,305只偏股型开放式基金的平均仓位比前一周上升1.45个百分点,达到78.97%。剔除各类资产市值波动对基金仓位的影响,基金整体表现为主动增仓,主动增仓的幅度为1.59个百分点。这是基金连续第二周主动增仓。

  上周一股指泻至3000点之下,一周整体表现疲软。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在主要股指大幅调整的背景下,基金加大增仓幅度,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有相当的基金认为后市的下跌空间有限。

  而基金近期的观点也与其加仓行为有所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