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有人向媒体报料说深圳富士康厂区有人跳楼,当闻风的媒体赶到时,却发现原来只是一场误会,一名中年女性误入富士康厂区晕倒在地,让敏感的市民以为又是一起“跳楼”事件。
这只是近段时间富士康公司深陷“六连跳”风波中的一个缩影,从年初到四月末短短半年不到的时间,富士康就有六名员工相继跳楼,4人死亡,2人重伤,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又一次成为媒体和舆论的焦点。而之后更有媒体报道,有黑心厂商用生蛆鸡蛋做面包,每天供应深圳富士康公司,关于这次事件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富士康似乎彻底成为人们心目中“血汗工厂”的代表,甚至有媒体称其为靓妆“黑砖窑”,看起来,所有事件的报道,都可以将这两顶帽子戴到富士康头上。
然而,笔者对此颇有微言,细看这些事情的始末,富士康本身的问题自然多多,正如富士康对外所说 “20多年的管理方式需要调整”。而一些媒体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并不光彩的角色,甚至是集体选择性失明。为了吸引眼球,只顾热炒争议性的话题,没有客观,没有责任,让公众失去了了解更多实情的机会,更使舆论的大棒指哪打哪。
富士康的“六连跳”确实折射出这个企业巨大光环之下的隐忧,新生代员工与企业二十多年累计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可能出现了很多冲突,以至于这些年轻人轻率地选择了这样一条路作为反抗。
时至今日我们也并不清楚处于什么具体的原因让这些人选择轻生,媒体给出了开头,没有了结尾,哪怕仅仅是揣测因为工作压力大或是感情而跳楼,没有当事人证实的猜测就没有了意义。而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就有人以一顶“黑砖窑”的帽子扣下来,把富士康描述称为惨无人道,欲榨干员工最后一滴血的无良企业。
但是他们却没有在报道中提及富士康的待遇和福利在深圳的口碑。据了解,深圳打工的人都想挤进富士康,就因为富士康能按时给员工发工资,8小时以外的工作有着不低的加班费(甚至员工将近一半的收入来自加班费),企业会给员工办理社保、医保和低保,这些使得富士康的员工收入在同行中处于前列。而为了印证跳楼轻生和富士康血汗工厂的联系,有媒体报道富士康员工的“恶劣”工作环境,称其每天加班且没有加班费,并指跨国公司的劳动关系不规范。一个企业如何,员工比旁观者有发言权,极少数人用不成熟的行动表达反抗,尽管给富士康敲响了警钟,但仍不能代表大多数富士康员工的观点。
位于东莞的全球第二大鼠标键盘生产厂商昆盈,在美国劳工委员会(NLC)一纸报告后卷入“童工门”,雇佣未成年工每天工作15小时,1小时甚至不到1元的加班费,哪怕这样的货真价实的一家血汗工厂,其员工的一句话给我们深思:“我们不是没有问题,但是也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么严重。”
我们崇尚“拿来主义”,但是在对富士康的事件上,拿着放大镜等待负面消息似乎远远重要过同时发掘这场危机背后的故事。如果我们要反思所谓的“血汗工厂”,就不能光盯着“六连跳”,而应该以更客观的眼光审视富士康这艘代工航母的是与非。
富士康有其强硬的一面,准军事化的管理方式,高强度的劳动,严苛的规则以及森严的层级,让多数新生代的员工倍感压抑。不管是从农村走出的打工群体,还是直接从高校进入的初级“干班”,很多人都无处减压,相对高的工资和完善的福利也无法完全消除高压。也正因此,三年前成立的工会成为富士康为员工减压的有效途径。富士康工会为员工提供免费食宿,通过和当地医院合作建立了数十家社康中心,每年有一次免费体健。为员工搭建婚恋平台,并帮助员工子女解决入学问题。提供众多的培训,还有与高校合作的学历教育。而注重员工的心灵健康“心灵之约”活动,通过电台、刊物、娱乐活动等形式为员工提供心理辅导,并开通心理咨询平台。从咨询热线的供不应求到员工对心灵健康的需求增多,再到这次跳楼事件后富士康官方承认“对员工人文关怀”不够,可以看出,富士康在对员工的健康保障和服务上,是有规划有执行的,这至少是大部分国内企业应该效仿的一点。
可惜,这些都是媒体不屑报道的事情,他们看不见富士康在对员工关怀上的探索和努力,看不到富士康花数十亿巨资为公益事业所作的贡献,也看不见富士康员工能够喝公司谈判得到加薪。相反,富士康有人跳楼才能刺激他们的神经,并丧失客观一味地将富士康向“黑砖窑”上靠。也难怪,当年有几名著名高校的学生在云南遇难,竟都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更有无耻记者找到遇难者同学电话,冒充遇难学生朋友去挖“猛料”,并成功地编出了一个悲情故事,事后还发在博客洋洋自得于报道的成功。试问,这样不顾基本道德的媒体,如何担得起道义两个字。
富士康和生蛆鸡蛋做面包的事情,媒体更是失察到了夸张的地步。先是有报道说福记食品用生了蛆的鸡蛋做成面包,大部分供应给富士康,并且富士康和福记早有串通。这条新闻和后续的事件追踪,“富士康”三个字就没有离开过标题,更有媒体将原本报道中福记面包占富士康早餐供应十二分之一的事实,改为“富士康员工早餐全用生蛆鸡蛋制作”。这样无良的媒体,如何给我们公正客观的报道呢?这样极不专业且不负责任的手法,却被有些人用的游刃有余。如文中开头的场景,也许正有人迫不及待地等着“七连跳”的发生以便给富士康的“血汗工厂”再加一点猛料。
联想到前一阵肯德基陷入“秒杀门”,众人纷纷指责肯德基失信,个个欲做与之决裂状,并因此又引出新一轮所谓跨国公司“店大欺客”论。然而舆论的冲击,并未影响其生意繁荣,感到委屈的消费者最终得来的是一句歉意。这次,媒体和舆论同时将聚光灯打在富士康,并言之凿凿的将其和山西黑砖窑想提并论。为何跨国企业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果真是这些企业罪恶滔天不可原谅吗?非也,于媒体讲,跨国企业的负面新闻,必然是受欢迎的,所以报道并不在乎是否客观全面和负责,而在于吸引足够多的眼球;于公众来说,跨国企业的过错,能让自己找回“上帝”的感觉,因为跨国企业,是遵守游戏规则的,指责跨国企业,最不济也能得到一句道歉,肯德基道歉了,富士康也道歉了。
媒体将黑砖窑的帽子扣在富士康的头上时,是否反思过;当初黑砖窑多少年没有被发现,媒体为何没有一丝声音出现。而一旦被曝光,所有媒体一窝蜂跟进,步调如此一致。公众的一片声讨声中,可曾听到过一声道歉?不要说黑砖窑,就国内众多的工厂企业,有多少家为员工做到像富士康看齐的?媒体可以很轻易给一家企业戴帽子,公众在其影响下,矛头对准这样一家企业,责任、公正都在那里?富士康承认管理上存在缺陷,并且承诺改善管理方式,运作“员工关爱服务中心”,是否能给富士康一个机会,证明其是家负责的企业,而不是只会推卸责任的无良企业。以前我们听到太多的“保证”,保证不出事,保证处理好,然而事实一次次让人失望。究竟,我们需要一个不停“保证”的企业,还是一个敢于反思和道歉并为此负责的企业。
说到底,无论是肯德基还是富士康,跨国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是弱势群体,不过是被媒体和舆论拿来下手的软柿子和出气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