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的几点思考


关于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的几点思考

张文忠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国务院2010年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群正式进入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大框架中,如何落实规划,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不仅对安徽省的经济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本规划的最大特点是突出了产业承接和示范效应,也隐含着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和全方位开发的战略构想。

一、产业承接要做好四个结合

1、产业承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

围绕皖江城市群基础好或者发展潜力大的制造业,如各种专业设备制造业、工程机械、电器设备制造业、汽车行业制造检测设备等制造业和配件,积极承接国内外大型企业和研发中心,提升先进制造业的生产和研发水平。

重点围绕有色冶金、钢铁、石化、建材、纺织等优势传统产业,通过产业承接,将技术引进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不断革新传统产业的工艺流程、装备、材料,提升行业装备水平、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促进传统产业向升级换代,进一步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发挥合肥、芜湖等城市的科技资源,围绕新型平板显示、数字音视频、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电子材料及新型元器件等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疗、生物农业等产业加大承接力度,做大做强皖江城市群的高技术产业,促进产业上规模上层次,逐步形成具有皖江城市群特色的高技术产业群体,实现高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借助长三角的文化、科技、智力密集优势,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休闲旅游、金融、文化创意、房地产、服务外包等产业。优化服务业布局,拓展服务领域,努力提高皖江城市群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使其成为承接长三角带动全省服务业发展的前沿。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长三角农产品市场为导向,在稳定农业生产面积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副特产品的种养殖业,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加大传统优势农业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产业承接与区域优势相结合

马(鞍山)芜(湖)铜(陵)直接融入长三角。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利用沿江深水岸线资源,发挥马芜铜长期形成的与长三角的经济和社会联系的优势,直接融入长三角的发展中,重点承接发展汽车、钢铁、铜加工、化工、新材料、家电、机械设备、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产业,以及大物流、大用水的现代化大工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池州和安庆上下联动,多方承接。发挥长江港口岸线优势,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依托石化产业基础,拓展开发空间,推动跨江发展,重点承接发展石化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造纸、食品、旅游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和轻纺产业基地。

滁州主动承接江苏省的辐射。依托紧邻南京大都市的区位优势,发挥非金属矿和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高附加值、高加工度产业,重点承接发展家电、机械、化工、纺织、非金属加工、食品等产业,加速基础设施和体制机制东向对接,推进与南京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建成示范区东向发展的桥头堡。

宣城要探索承接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模式。发挥毗邻江浙两省、体制机制活和中小企业集群优势,继续推进民营经济大规模发展,重点承接发展汽车零部件、机械设备、建材、轻工、纺织、食品、旅游等产业,建成示范区东向发展的前沿阵地。

合肥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充分发挥合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城市综合功能,提升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依托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经济综合实力,重点承接发展汽车、机械设备、化工、家电、农产品加工、高技术、现代服务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3、产业承接与产业集群培育相结合

依托皖江城市群的产业基础,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以特色产业园区,将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产业集群相结合,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借助长三角产业升级,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之机,承接配套产业集群,培育城市群产业基础较好、且能够大量吸纳就业的纺织服装、食品和饮品、家电等产业集群,培育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具有资源优势的建材、铜、化工等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及信息网络、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集群。

4、产业承接转移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紧紧抓住国际研发基地转移趋势,加大研发产业承接力度,充分发挥皖江城市群人才、技术和科研设备优势,以及企业资金和市场优势,推进科研、技术、企业三者之间的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以人才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运行机制灵活的科技创新体系。在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的同时,加强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加大汽车制造、有色金属、机械设备、化工、生物制药、食品等工程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集中有限资源,在优势领域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二、产业承接要搞好三类园区的建设

    产业承接的载体或平台是主要是不同级别、不同属性和各具特色的的产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如何发挥现有园区的优势,或者新建一批特色产业承接园区,吸纳以长三角为核心的区外企业大规模集聚和发展,是关系到产业承接示范区建设成败的关键。

1、提升国家级开发园区

国家级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部分省级的高新区已有一定的产业集聚特征,且企业和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园区内的部分集群基本趋于成熟,有较大的产业规模,产业配套能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强,综合竞争力强,并且具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未来应进一步发挥其对所在地区产业的带动作用,强化产业关联,重点是要承接高附加值产业和产业链的关键生产环节。

2、优化省级开发园区

部分省级开发园区和大部分地市工业园区已经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但存在着企业规模小、土地产出效益低、产业链短、企业间配套能力弱等问题,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不大,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产业结构趋同明显。未来重点是要通过产业承接提升园区整体水平,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承接园区。

3、培育一批特色产业承接园区

结合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趋势,选择经济发展条件好、产业承载能力强的地区,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合理规划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配套能力强产业承接园区。在园区建设上,政府应加强统筹规划协调,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在园区建设起步阶段,政府应提供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后期应进一步强化管理水平,构建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竞争环境。

三、产业承接要做实四类承接方式的创新

1、鼓励长三角独立建立异地产业承接园区

在符合当地产业政策基础上,创新园区管理体制,鼓励长三角等地区在皖江城市群建立自主管理、自主招商、自己经营完全独立运行的异地产业园区。当地政府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重点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承接园和能够吸纳就业的产业园区。

2、支持双方或多方合作建立产业承接园区

积极推进皖沪、皖浙和皖苏双方或多方共建不同类型的产业承接园区,尤其是在南京城市圈辐射范围内的马鞍山市、滁州市,与浙江联系密切的宣城市可积极共同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寻求区域产业合作的新模式。

3、培育产业集群式承接园区

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用地需求相对较多的产业集群或与大企业配套密切的产业集群,随着沿海生产成本的上升、用地紧缺或大企业空间布局调整,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压力加大,如服装、制鞋、小五金等,可以围绕这类产业集群建立产业集群整体转移类承接园区,形成集群式承接模式。

4、发展产业链式承接模式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皖江城市群的优势行业,如汽车、冶金、石化、农产品等,以产业关联为纽带,围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支持外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