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关注:加息抑制不了通货膨胀
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0年第一季度例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对于央行的这次会议,国内的媒体,特别是金融媒体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一些专家学者也纷纷跳出来,对会议进行评点。但是大多数的评论都置“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于不顾,而是把加息与“管理通胀预期”联系在一起,而大议特议,有的甚至当起了算命先生,占卜央行会在二季度加息,云云。
自从去年年底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CPI指标掉头向上后,加息之说就日渐尘嚣,2月份CPI达到2.7%以后,专家们更是大肆鼓吹央行应该加息以应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最近更有不少专家表示,“由于存在通货膨胀预期,建议上半年加息一次。。。在人民币’渐进升值’的同时加息可以抑制资本流入。”
那么,加息究竟能不能抑制通货膨胀呢?又能不能抑制热钱的流入呢?我看是不行的!
不错,西方的金融教科书告诉我们,应对通货膨胀可以通过加息加以抑制。理由也很简单,加息了,负债的成本就高了,所以对于那些通过负债消费的人说,加息可以抑制他们的消费冲动,达到减少市场购买力的效果,从而平抑市场的价格。但是,西方的这套理论在欧美或许适用,但是绝对不适用中国。
首先,中国人没有负债消费的习惯和环境,中国的高储蓄率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就是量力为出,挣多少钱就花多少,甚至还要留出一部分进行储蓄。借钱消费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不接受的,而且消费信贷的资金来源和途径也极少,银行的消费信贷的业务面窄、使用的人更少。所以在中国,加息与否影响不了老百姓的消费,因而也就对CPI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我国93年到94年的那次通货膨胀,一年期存款利息都涨到了10.98%,3年以上的存款还有保值贴补,但依旧没有抑制住通货膨胀的蔓延。
其次,二月份CPI的超预期的增长的直接原因不仅仅是国内购买力增强的原因,今年的春节在二月中旬,春节期间购买力的增强是我国的季节特性,并不具有持续性。而真正影响我国CPI上涨的原因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以及我国西南地区的持续旱灾。比如国际原油价格目前已经上涨到了85美元/桶,这势必会直接导致各种原材料和工业生产成本的提高,从而推高CPI。这与人民币加息与否更是没有关系的!
第三,中国经济要发展,在投资、外贸、消费三驾马车中,由于受到外国贸易保护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人民币升值,希图外贸的大幅度发展已经很不现实,2009年的几万亿投资过后,在2010年继续让投资拉动经济的愿望也变得不甚可行,那么唯一的能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只有促进消费,由此看来,企图通过加息来抑制消费从而抑制通货膨胀的论点,从根本上就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与国家想方设法刺激消费(如: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下乡等等)的政策和策略相违背的。
第四,前一段时间,中美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美国认为人民币汇率低估,要求中国升值人民币,而中国认为,人民币没有被低估。衡量一种货币的估值有很多种方法,有用购买力来衡量的,比如“巨无霸”法,就是通过麦当劳出售的“巨无霸”的价格作为标准,来衡量货币的估值。但我们也可以通过货币的增值来衡量其内在价值。利率也是衡量货币估值的一种方法。比如,目前人民币一年期存款的利率是2.25%,而美元一年期的存款利息只有1%不到。把这两个利率放在一起或许能从某个方面比较出哪种货币更有“价值”。如果在目前的基础上,人民币继续加息,势必会造成人民币与美元的利率差进一步加大,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那么,如此一来,不仅不会抑制国外热钱流入中国,相反会进一步刺激热钱的流入。所以说,加息可以抑制“资本流入”是一个伪命题!
不仅如此,加息,势必会导致工业企业财务费用的增加,除了像房地产这样能够谋取到暴利的行业可以消化掉因升息带来的负担,那些以出口为主业的民营企业和制造业必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即使能撑得下来,涨价也是必然的,所以,加息不仅不能抑制通货膨胀,甚至会加剧通货膨胀。这大概是谁也不愿意看到,但是确实是可能发生的事情!
总之,企图以加息来抑制通货膨胀的观点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行的。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应对通货膨胀的根本方法是大幅度增加老百姓,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所幸的是,我们的政府没有被那些迂腐的学者所误导,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温家宝总理在最新出版的《求是》杂志上撰文《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提出了改革分配体制的问题,并明确提出要“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老百姓能实实在在地增加现金收入,这才是应对可能到来的通货膨胀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