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连载》2:刘邦与张良的君臣相处之道(二)真才实学最可贵


上一讲,我们谈到了张良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的地位的时候说到:贵族出身的张良不但赢得了汉高祖刘邦一生的尊重,而且也赢得了被后世诸人认为是黑了心的吕后一生的尊重。当然,作为刘邦对手的项羽,也是异乎寻常的尊重张良。

问题在于:难道真的就因为这张良是贵族出身,就能够赢得所有人的尊重不成么?答案远非“贵族出身”这四个字那么简单。

与平民不同的,首先是贵族的生活。这在张良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您看,张良在《史记·留侯世家》中一出场,便表现出了他的与众不同:“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这里,司马迁给我们交代了三件事情:一是张良的祖父和父亲五世相韩;二是张良一直没有在韩国做官;三是张良在家国先后遭到不幸(家门不幸:弟死;国家不幸:韩亡于秦)之后,舍小家(弟死不葬)为国家(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五世相韩与舍小家为国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理解。问题在于这第二件事:

张良的父亲死于韩悼惠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50年,根据前后文我们知道,因为张良还有个比他小的弟弟,故而张良至少应该出生在公元252年之前。如此,当韩亡于秦的公元前230年的时候,张良至少应该是一个二十多岁的有为青年了。这里,就出了个问题:在这二十多年间,张良干过什么事呢?任何史书上都没有记载。

不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的前后文,我们便可以猜测到张良此前的生活:一是习武,二是读书。而已而已。

因为习武,才有了酷爱交友的张良;因为习武,才有了舍小家为国家的张良;因为习武,才有了博狼沙中狙击秦始皇的壮举;因为习武,才有了知武之不足的张良。至此,我们便知道,此时的张良已经知道,为韩国报仇,可不是他一个人能完成得了的使命——换句话说,此时的张良,深深的知道,为韩国报仇,必须要有诸多的帮手才行。

因为读书,张良便掌握了诸多治国理家之道;因为读书,张良便掌握了诸多君臣相处之道;因为读书,张良便掌握了诸多文韬武略之道;因为读书,张良便掌握了诸多王朝更替之道。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张良的与众不同之处;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留城一见面,立即“以《太公兵法》”作为见面礼,决意归顺刘邦,从此终身不渝;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刘邦对他的终生尊重。

这便是真才实学的力量。其他的内容啊,咱们还是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