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飞
4月7日,雷诺-日产-戴姆勒三方以互相参股3.1%的形式联盟,法国政府以及戴姆勒和雷诺双方董事会已经批准了该联盟,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诞生,仅次于大众铃木联盟及丰田汽车。
请不要小看这3.1%的股份,互相持股只是相互信任的一种形式,实际上三方将在一定程度上共享技术秘密。
可是,不久前比亚迪将和戴姆勒达成意向,将在中国建立一个技术中心,用于开发、设计和测试双方要合作生产的新型电动汽车,而戴姆勒和雷诺日产联盟结盟之后将技术共享,比亚迪怎么办?比亚迪的电动车技术会外流吗?
雷诺日产共享戴姆勒技术 比亚迪或将受益
雷诺日产将持有戴姆勒集团3.1%的股权,戴姆勒集团将分别持有雷诺公司和日产公司3.1%的股权。三方结盟之后每年能够节约"数十亿欧元"的研发开支。
比如戴姆勒的Smart微型车和雷诺的Twingo车型将来有望共享关键零部件,日产的英菲尼迪豪华车可能会使用梅塞德斯·奔驰的动力系统。
双方除了将在传统的汽油、柴油汽车的动力总成领域和未来乘用车、轻型商用车上的一些应用进行广泛合作共同研发外,还将在采购机会、运营标准交流和成功经验共享方面形成合作优势。
更值得注意的是三方在电动车领域的合作。雷诺日产联盟和戴姆勒集团今后将在新一代SMART FORTWO 车型和雷诺TWINGO车型以及这两款车型的电动版本进行合作。
另外,雷诺、日产和戴姆勒三方间还可能共同致力于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的开发。
而就在不久前,比亚迪和戴姆勒达成了意向协议。将在中国建立一个技术中心,用于开发、设计和测试双方要合作生产的新型电动汽车。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领头羊比亚迪在受到巴菲特的青睐之后又先后赢得大众汽车和戴姆勒对其电池和电动车技术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其实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不过,在雷诺日产联盟将结盟戴姆勒并相互共享技术的消息传出后,笔者首先想到的就是:比亚迪与戴姆勒的合作会不会导致比亚迪在电动车尤其是电池方面的技术优势丧失?通过和戴姆勒的技术共享,雷诺和日产是否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和比亚迪合作,共享到比亚迪的技术?
5年或者10年之后的一定时间内,电动车等新能源车也许将取代传统汽车成为车市的绝对主力。可是,在中国市场甚至在今后的国际市场上,雷诺、日产都会是比亚迪的竞争对手。就中国市场而言,目前东风日产与广州、武汉等城市电动车项目的合作正在推进中,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日前透露,东风日产计划2011年在中国市场导入电动车。而今年公司生产的电动车将在欧洲、北美等地陆续上市。根据销售计划,今年东风日产拟销售整车60万辆,同比增长20%。
实际上,笔者的想法是狭隘的,车企之间的共同研发肯定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的,要为未来市场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车型。对于比亚迪来说,是与戴姆勒一家进行合作还是与吸收了雷诺日产技术精华的戴姆勒进行合作获益更大呢?
在电池和电动车研发方面,比亚迪掌握了很多的专利技术,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只能促进技术的升级与创新,使得比亚迪的专利技术增加;而抱残守缺只能固步自封。相信比亚迪对于三方联盟是乐见其成的。
7+2取代6+3 比亚迪的机会?
随着全球最大汽车联盟的诞生,全球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7+2"的格局:雷诺+日产+戴姆勒,大众+铃木,丰田+富士重工,菲亚特+克莱斯勒+三菱,通用+上汽,福特+马自达+长安,标致雪铁龙+宝马,本田和现代起亚则相对独立。这一格局取代了之前的6+3。
不得不说,正是金融危机的肆虐再次改写了全球汽车业的版图。同时也把中国的汽车业推上了世界汽车竞争格局的舞台。无论是上汽、长安、比亚迪还是吉利,一次次给世界汽车业带来惊喜。
不知道比亚迪是否意识到了他的机会?2009年,比亚迪汽车全年共销售44.85万辆,连续5年实现销量的100%增长。2010年被比亚迪确定为其"品牌年",预计售价12万元以上的中级车L3也将在近期上市,之后陆续还有I6、G6、S6、M6等五款全新车型上市,这也是其转型高端的开始--吉利寄望收购沃尔沃拥有高端豪华品牌,比亚迪为何不能借力?
通过技术与平台共享等战略的实施,雷诺日产联盟是近十几年来汽车行业最成功的合作典范。
雷诺-日产集团重组的成功,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合作方式的变革,成为新一轮汽车重组的范式。比亚迪与戴姆勒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电动汽车及零部件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并计划联合推出面向中国市场的新品牌电动汽车。那么,比亚迪会不会借助与戴姆勒的合作选择加入这个汽车联盟呢?可以想象比亚迪将获得飞速的成长。
由雷诺和日产共同设立的联盟管理主体(雷诺-日产有限公司,两家公司股权50%:50%)负责制定联盟战略,而对两家公司各自的经营活动不予干涉。同时两家公司实现共同采购、平台资源共享以及互助开发市场。雷诺和日产这两家原本濒临破产的公司迅速获得生机,并于2005年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
最近,比亚迪宣布收购了日本大型模具生产企业--荻原公司旗下的一家工厂,将荻原车体成型方面的先进技术应用在比亚迪汽车上,提升产品品质。一方面,比亚迪四处出击,海外建厂,适时并购,自身实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了电动车方面的领先技术,完全具备与跨国公司议价的能力,更何况比亚迪还坐拥2000万辆的中国汽车市场与丰富的本土资源?
所谓"借天下势,集天下智,成天下事",如今的全球汽车版图之势有利于中国,比亚迪的领导层也已经证明了其智慧,拭目以待比亚迪将如何为自己选择未来?(郑成飞)
本文作者授权新浪汽车刊载此文,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