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商海,巾帼不让须眉,商界绽放霸王花。
说起张根凤,在长三角的许多企业家中无人不为其细致、热情所折腰。凭着一个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悟性,她让自己的生命光华在钢铁物流领域得到了极致的绽放。从商三十年来,她的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堪称商界传奇。
可以说,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沪地钢贸行业内打拼的成功女性代表。
采访伊始,当张根凤出现在记者面前时,虽然容颜已显出几许疲倦,但神色中依旧可以感觉她对工作特有的那份激情。
三十年前,她凭借着自身的勤奋、刻苦、执着与坚忍不拔的毅力搏击商海,现今已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商界“木兰”,并在2008年中国经济峰会上荣获“中国经济十大新锐人物”称号。
高瞻远瞩多元化投资
二十世纪末,张根凤开始涉足钢材贸易,并成立上海铭燕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下述简称“铭燕国际”)。在其精心管理下,数十年来公司营销额一路攀升,去年创下近20亿元营销额的骄人业绩。
为此,公司也曾多年被评为“上海市百强私营企业”,并成功加入“世界杰出华商协会”。
但有着十足工作劲儿的她,更大的目标是在经济建设中发挥自身更大的优势和作用。
2006年底,张根凤毅然选择成立了上海泰燕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跨出了开展多元化投资的第一步。
事实上,作为一家民营企业,铭燕国际早已在行业中颇具影响力和知名度,并与上海乃至全国部分知名钢铁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如宝钢、首钢、河北钢铁等。
显然,面对“铭燕国际”的顺利发展,张根凤并不满足于现状。那么,是什么在推动着她不断迈向前方?她的回答不禁令采访记者深表敬意。
“要是现在停手不干了,我完全可以过得很好,但我的员工怎么办?”
人活着一定要为社会做点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张根凤告诉本报记者说,这几年来,我不仅看到了铭燕国际的发展,更看到了上海的发展,相信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这是一个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年代。
为了抓住时代赋予的大好机遇,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张根凤再次把投资目光放在了其他行业。
张根凤先后投资过房地产行业,并在2007年以泰燕实业名义成功收购了辽宁北辰彩板制造工厂。
据了解,该工厂为辽宁省的先进企业,占地面积达63000平方米,厂房面积15000平方米,办公楼5500平方米,现有员工200余人。企业先后被辽宁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生产产品被评为过“辽宁省名牌产品”。
总结投资多元化的创新思路,张根凤坦言说,无论投资任意行业,均需要从超越本行业的高度来剖析当前市场。记者侧面了解到,当初为了“泰燕花苑”的房产规划,她曾多次亲临现场,充分研究当地的各种信息,探讨其可行性。
显然,从张根凤的经营活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兢兢业业的处世态度和高瞻远瞩的理性思维。
情系乡亲力促家乡发展
而面对长三角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张根凤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
在未来长三角经济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长江沿岸必将成为长三角各个城市最繁荣、最具有活力、最具有投资价值的区域。但对长江沿岸市场的占领,只是为进入整个长三角经济区域市场打开一个通道。
张根凤认为,长江是我国东中西部的水运大通道,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带动了长江航运的繁荣。与此同时,长江航运的发展又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腾飞。
俯瞰长江流域,一向爱乡情深的张根凤,念起了湖北蕲春家乡。
那里有着清清的蕲河水静静地流淌在丘峦起伏的松岗上,千古浇灌着大别山南部的远方沃土。
面对着家乡的山山水水,面对着父老乡亲和领导的殷切期盼,张根凤毅然决定回乡投资。2008年,她曾带领着自己的投资团队连续数次回到蕲春家乡考察,并在中博会上和当地政府正式签约,正式拉开了鄂东现代国际物流码头和船舶制造基地建设的序幕。
对于她的人生来说,这同样是一次机遇,一次转折,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左右,预计要5到10年时间完成整个园区的开发建设。整个园区占地面积达5000亩,岸线规划5500米。建设规模为该地区停靠万吨级江海货轮的散货、件杂货、集装箱、旅游的大型综合码头及一个大型的造船基地。
该项目建成后,将直接带动蕲春县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对港口运输的需要,带动当地沿江经济的飞速发展。
此外,眼看着家乡目前仍然比较贫困的状况,张根凤忍不住发自内心的要为家乡尽快摆脱困境而尽一份绵薄之力。
“单单靠一两个企业不是够的,我要把家乡的知名度打出去,吸引更多的人来湖北家乡投资兴业。” 一句简短而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她的感恩情怀。
随后,张根凤开始将投资触角伸向了影视方面。
她积极参与由汪潮涌先生投资拍摄的46集古装电视连续剧《大明医圣李时珍》。因为“蕲春”是李时珍故里,十分贴切宣传家乡的意义。另外,“李时珍”这块金字招牌不仅拥有无穷的魅力,而且同样蕴含了巨大的商机。
做有责任心的企业家
多年来,张根凤体会最深的是在创业的过程中,没有男女性别之分,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培养富有时代特色的创业、创新和创造精神的人才”。
在对待人才问题上张根凤更是自有一套方法。记者从她的言语中明显看出,她是个识才爱才惜才的人。
正如大家所知,伴随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科技革命迎来迅猛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起来,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发展为对人才竞争。
这一点张根凤似乎早有预见。她自创业以来始终恪守着企业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和完善“只要有能力、有成果、有贡献,就给平台、给地位、给回报”的人才激励机制,不断为员工施展才华提供着广阔平台。
可能正是因为张根凤培育了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才使得她的事业连年不断地推向新的成功。
除此之外,谈到事业成功的动力,张根凤还把它归结为一种对社会的责任。“一个人一旦有了责任心,就会创造奇迹。”
张根凤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对社会责任的践行放在工作的首位,并十分注重各项公益事业。曾多次从自己应得的收入中拿出大量资金支持抗洪赈灾、慈善福利、爱心助学、扶危济贫和抗震救灾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倡导了良好的社会风尚,推动了社会扶贫帮困事业和文明新风的深入发展。
当然,她本人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其中,在2008年中国经济峰会上喜获“中国经济十大新锐人物”称号。
结缘清华钢铁同学会
尽管经营企业十分繁忙,张根凤依然不忘深造学习,实现自身政治文化素质的提高。
2000年,作为上海首批赴中央党校学习的民营企业家代表,她系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党史,充分了解党的方针和政策。“虽然我目前还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这既是一种荣誉,又使我增强了使命感”,她说。
随后,张根凤又荣幸参加了首期清华大学钢铁产业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从此不甘落后的张根凤更是表现出了对新时期知识的追寻与渴望。
为大力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她曾先后报考了复旦大学工商管理、北京大学国学班及一家儒商论道研究班,开始了深层次地系统学习。
尤其当提及清华钢铁班,张根凤便对其组建的“清华同学会”感慨不已。
作为清华钢铁班第一期学员,“在读期间,我们不仅能够得到知名教授的谆谆教诲,同时还结识了一大批成功企业人士。现今,我们又成立了清华同学会这一平台,使我们在毕业之后,仍能有一个沟通、交流、互助的组织群体”。
清华钢铁班不像普通的大学,这是一个已经获得成功的企业家的聚会地。
张根凤举例道,早期我们公司去钢厂订货都是给厂家现金,后来在与清华班同学交流时发现,完全可以采用三个月的银行承兑汇票作为货款质押来订货。“听取了同学们的这一建议,公司一年下来总共节省了近800万元”。
事实上,像这样的例子在同学会中比比皆是。大家通过清华同学会这一平台,除了可以不定期的交流改善彼此的企业管理模式以外,还可以相互促成更多的贸易机会。对拓展彼此业务,投资外地新兴项目都将起到激励、辅助作用。
而对于清华同学会的未来发展展望,历经三十年喧嚣沉浮后的张根凤感慨道,其实“清华同学会”已不仅仅是一个组织,它更是象征一个“品牌”,一个即将走出国门的品牌。大家应该珍惜这一平台,珍惜其给我们所带来的荣耀及贴切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