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不愿提及地产楼市,各专家、学者、教授、官员、富商、民众早就众说纷纭,搅起浊流滚滚。“水至清则无鱼”,浑水说明其中必有鱼龙混杂,有混淆视听之嫌。
近日,新华社连发6篇评论痛批高房价,或许北京有医病之心,作为共和国的国民,我亦有客观陈述之必要了。
一、三级垄断,楼价频频高涨攀升浅析(房屋是一种折旧资产,所有的房地产转让活动中,实际上都是以地产转移为中心,所以商品房的《国有土地使用证》比《房屋产权证》更重要。而各级政府作为供应商、房地产行业作为批发商、投资与投机性购房作为经销商分别对国有土地实施了三级垄断,进行财富掠夺。)
首先,是各级政府内部管理体制不合时宜。众所周知,根据《国土法》的规定,我国的土地所有权有两种形式----一是国有土地,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土地。国有土地使用权是可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是禁止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人员分配使用权,且不得变更土地使用性质。虽然国土资源是有限的资源性商品,居于垄断地位,但仍不足以影响地产楼市的大幅疯狂上涨。就如我国的粮食生产,每年的总产量有限,但粮食价格却能稳定平抑。真正的体制原因,是土地交易的收益与税收的分配制度和对各级地方政府GDP的考核制度,促成了各级地方政府只热衷土地交易,却不愿管地产开发商拿到土地使用权后在做什么。时下各级政府部门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在搞征收开发那好啊,政府有钱了”。
这样,因各级地方政府图利而导致了地价飙升。这是一级垄断。
其次,是各级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管理失控。按照市场规律来说,政府应该是不能干预市场,而是由市场按供求关系自由发展和调节。可是,根据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房地产市场发展仍不健康完善,房地产亦为垄断性经营,供求关系在地位上处于不对等的情况,所以情、理、法上都需要政府强力的宏观调控与指导。
市场经济中一般商品定价的规则,都是以原材料价格、加工增加附加值、商品流通费用作为定价基础,可是房地产行业的商品定价却远远偏离了这个一般规则。房屋作为需折旧的商品,其原材料就是土地与建材,再加机械设备上人力资源。商品住宅也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就算是高档住宅区的配套设施附加值增加有限(何况在使用当中也是有偿服务),商品流通环节并非十分复杂,就算加上成本保值和增值,房屋定价和涨幅都不至于这么高不可攀。
以市场供求关系来说,各级地方政府对土地供应量在持续稳定增长,房地产商手中持有的土地量都足够开发三年以上,大小房地产商都在做楼盘,甚至有些企业擅自将工业用地拿来盖楼,供应量是不会少的。我们再来看看对房屋的需求,主流还是进城中产阶层自住性购房(这是刚性需求),部分改善性购房,少量投资性与投机性购房,农民工进城购房只能说是一种愿望与向往。事实上也是如此,高达40%以上的空置率,说明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并不是十分旺盛,除去部分投资性与投机性购房空置,还有不少房屋是在房地产商手中的。
为什么房屋的价格能远远地偏离商品定价规则、市场供求关系,在商品价值上方高高地悬着一把价格之利剑?就是因为对居于垄断地位的房地产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拥有定价权的房地产行业有牟取暴利机会,而他们也一定会去牟取暴利。这是二级垄断。
想到这里,我们不禁会要问,为什么房地产商为获暴利胆敢铤而走险,不惜库存产品还要如此定价?
再次,是金融系统在火上浇油。从主观上来说,房地产商有将楼市价格泡沫堆砌在价值上的愿望;从客观上来说,是不完善的金融体制帮他们把泡沫成功地堆砌起来了。无论是房地产商的拍地和建设成本,还是到商品房建成后高价出售,金融系统一直是在充当其牟取暴利的帮凶参与资本运作,以期分一杯羹。
房地产商一般是以不足土地拍价50%的资金(不一定都是自有资金)取得土地的开发使用权,原后将土地红线图至少以拍价抵押到银行获得资金(这样,就算市场行情不对不利于楼盘开发,他们也不会亏一毛钱。);然后分期开发房产,完成一个工期的楼盘,再以他们定出的市场价而非实际价值将楼盘抵押给银行再获得资金(他们定的楼盘市场价格就包含土地价格、建筑成本、银行利息、成倍收益,这样就算楼盘卖不出去,他们的暴利就已到手了。);在楼盘销售中,银行再次为购房者提供按揭贷款,房地产商收到的购房款才用来偿还银行贷款和利息,如此循环。就算哪天楼市泡沫吹破,受损的也不过是购房者和银行。银行偏爱房地产行业是因为一般情况下投资回收周期短,收益明显见效快,所以暴利驱使银行冒险,有时不惜违反操作规程;而购房者不过是房地产消费弱势群体的无奈。
至此,国人都清楚的一点是,房地产商不断在哄抢土地,他们可能甚少考虑土地的价值,而只是考虑自身的融资能力,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最不济也就是由银行接招堑底,他们自身风险可以说几近于零。通俗的说就是只赢不输,不管市场如何反应,他们都能不伤毫发地全身而退。这就助长了房地产行业肆无忌惮地绑架市场,成功地将楼价泡沫推上了一浪高于一浪的峰口浪尖。
再次,房地产行业兴风作浪,投资与投机性购房推波助澜。由房地产商制造出紧张的市场供求关系(在现有的机制下就算政府供再多的地,也绝不能缓解楼价危机!)抬高楼价取得暴利后,让很多富余闲资和热钱看到了快速增值的渠道,一齐流向楼市,与并不十分富裕的新兴城市中产阶层竞价,再次以绝对优势进行三级垄断。
最后,才是各级政府对国有土地使用监管约束机制缺失。在如今房价居高不下的局势下,谁都看到了房产开发的暴利。所以,不管是不是具备房产开发资质和实力的企业,也不管是什么用途的国有土地,都想以各种名目把土地抢来持在手中,或盖楼牟利、或待价而沽、或囤积居奇。这些现象比比皆是、屡见不鲜,一定的程度上,都助推了地价进一步上扬。
二、高危楼价持续的后果
一是打破了平等、自由的市场经济基本准则。我国现有的房地产市场本来就是垄断资本经济,有悖市场经济规律,显失公平,恶性循环。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国有垄断的土地资源,凭什么就只能向房地产开发商转让出售?凭什么就只能大宗出售?凭什么就不能让个人或个人合伙取得使用权用于自建房屋?城市有统一的规划,政府对自建房设定限制性条件就行了嘛!所以说,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上,民众与房地产开发商第一轮就没有站在一个平等的台阶上,后面还会有平等可言吗?而让人感到可气又可笑的是,很多知名人士居然用市场经济规律作为支撑点叫嚣着,为楼价泡沫为财富掠夺辩护。
二是扩大贫富差距,狙杀城市新兴中产阶层。在农业生产力得到大幅提高以来,数以亿计的农民和农民子弟不断涌起城市,其中以多年从事工商业的农民、农民子弟中的白领与技术人才为精英代表,逐渐状大发展成城市新兴中产阶层,有着殷实但算不上富裕的收入。要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安居是乐业必要条件,所以他们都有住房消费的欲望,这也是对房地产开发的刚性需求(原城市居民对房改房是刚性需求)。但是在各级政府、房地产开发商、投资与投机性购房三级垄断的合力狙杀掠夺下,城市新兴中产阶层显然购买力低下不得不沦为房奴而再度陷入困境。面对这样的财富掠夺,城市新兴中产阶层面对的是“辛苦卖命几十年,一把回到解放前”。
三是阻碍城市化进程,扼制农业产业升级。城市化进程与农业产业升级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如果农民进城受到楼市价格因素影响无法安居乐业,甚至城市新兴中产阶层都在困境中挣扎,城市化进程一定会缓慢下来,且直接冲击到农业产业升级。据我现在了解到的一些现象,农民与农民子弟进城后的收入与楼价比太大,大部分无法成为城市中的居民而只是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即算有少部分成为新兴中产阶级购买了商品房,但因经济拮据而不愿放弃耕地的承包经营权,因为他们沦为房奴后没有保障没有安全感。这样的状况下,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如何能加快?我们的农业产业升级又如何能加速?
四是继续扩张楼市泡沫,将谋杀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凸显的今天,任何一个经济体是否以一个良性的内循环系统参与全球经济循环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不但不足以抵御外来风险,就是自身的经济体系都会要随时面临崩溃。在时下世界金融危机继而引发经济危机袭卷全球的形势下,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谁最可靠?当然是消费,而且不管什么时侯消费永远是最可靠的!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得到发展。但不难看出,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今天,虽然生活必需的食品消费比重在不断下降,可是文化娱乐等消费支出比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因为有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消费依然制约着人民生活水平,依然制约着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医疗和教育在国家实施新政后有所缓解,但住房消费却是愈演愈烈,让城市新兴中产阶层高额负债,让更多的劳苦大众几辈人节衣缩食,我们还能奢望市场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吗?我们还能奢望人民有消费能力吗?
古人云:杀鸡取卵,饮鸩止渴,涸泽而鱼。
五是迫使广大人民流离失所,影响社会稳定。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一代城市新兴中产阶层就这样被三级垄断给狙杀了,更多的农民和农民子弟被隔离于城市之外成为居无定所的流动人口了,庞大的消费群体的消费欲望被掐灭了,广阔的消费市场被楼市的大棒打散了,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结构雏形分崩离析了,巨额的社会财富将被更少数的人掌控了……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三、宏观调控,理性回归
以许多名士赞许的美国为例,楼市因为受到众多推手操纵而引发了次贷危机,进而引发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继而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没听到什么在美国的哪个房地产公司破产,最严重的是金融业和制造业,难怪我们国内的房地产大亨及其幕僚们有胆气为楼市叫板。)。
美国不是自由的市场经济天堂吗,他们尚且遭遇不测受到了灾难性的打击,以中国这种没有平等、自由的楼市,难道说三级垄断合谋操纵楼市获得暴利,就没有非法获利之嫌吗?!难道不更需要政策性调整吗?!所以说,中国楼市亟需政策性调整是不需争议的!
而中国楼市政策调整,怎样避免硬着陆,怎样尽量保护既有的私有财产不受损(尤其是自住性购房),怎样打破垄断格局,怎样在经济增长中找准商品房的价格与价值均衡点,怎样实现商品房的投资功能,怎样确保民生消费,怎样状大城市新兴中产阶层拉动消费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是需要我们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用理性的思维来判定。(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