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自2011年1月起,中国内地将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其它可能的室外工作场所完全禁止吸烟。
看到这个禁烟令,也许大家会想这是好政策,会极力支持。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0471人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69.0%的公众知道北京“禁烟令”,31.0%的人不知道北京“禁烟令”。如果“禁烟令”在全国推广,95.0%的公众表示支持,只有5.0%的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但是仔细一想这个政策能否起作用。我对该政策可以说是支持,但是作用效果值得怀疑。不过我国很多政策出台都是治标不治本,同时公民对待政策首先想到不是遵守而是如何应对。
我国政策为什么很多治标不治本,因为很多利益在里面,不敢治标。我国是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现有烟民3.5亿人,但遭受被动吸烟的人数高达5.4亿,每年有10万人死于吸烟。一方面烟草在损害着我们的身体,同时也给我们的国家创造着收入,烟草企业的税收可以说占我国税收收入很大的比重。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日前发布的消息:2009年,烟草行业实现工商税利首次超过5000亿元,达5131.1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实现税费4163.4亿元,同比增加864.6亿元,增长了26.2%。不过这些税收是不值得我们欢呼的,因为这代表着我国烟民多。实际上我国为了减少吸烟,采取了提高烟草价格和税率的手段,可惜提高烟草税费和产品价格并未减少烟草的使用以及降低吸烟率。
在采取提高税率和价格的政策无效的情况下,进行行政命令,强制不准在公共场所吸烟,这样的政策能有用吗?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毕竟大家还是要遵守公共政策。可是在公共场所之外还是该怎么吸烟就怎么吸烟,在火车上还专门的吸烟地方,何况在办公室这种场所,想找一个地方吸烟不是很容易吗?在一些地方都设置无烟间,可以去哪个地方吸烟。所以,这个政策对于降低吸烟率,作用不大,只是稍微能够减少吸烟的数量。
我们想想禁烟效果如何,可以假设几种情况,第一,如果你办公室的同事吸烟,你会怎么处理,你罚款,你没有权利,即使罚款10元、50元根本对吸烟者不起作用,威慑作用较小。结果:估计大家都会通融一下。第二,领导抽烟,领导大部分是单人间办公室,杭州出了禁烟令后,很多领导都在想办法,在办公室隔出一小间抽烟用。第三,即使你打电话到卫生部门举报,卫生部门到单位了,估计证据也没有了。所以,禁烟效果不会多好的。可见,禁烟令要达到效果只能靠各个人的自律,仅凭自律,这烟能禁的了吗?比较怀疑。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法规沦为形式,形同虚设的根源。
我国北京、杭州、上海、广州都曾实行过禁烟令,效果如何,没有达到满意效果的。10年前,上海长宁区已在芙蓉江路实施“无烟街”,设置禁烟标志和监督员,广州也曾颁布公共场所“禁烟令”,均因欲速不达而收效甚微。实践证明,禁烟要真正禁得下去,还应循序渐进,就易入难。要达到令行禁止需要很多条件,并不是一个政策所能改观的。公共场所禁烟,牵涉到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烟风”与“烟场”陋习,说易行难。我国的“吸烟文化”、“敬烟文化”根深蒂固,想一时间改变,是很难,可以说禁烟是场持久战。
大凡法规禁令,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方可维护其严肃性与权威性。禁烟要动真格,不妨先从政府机关和未成年人公共场所的小范围抓起,前者是有表率之责、形象之需,后者是出于健康保护之迫切,比起其他场所禁烟,这两地的社会共识也更为强烈。由此开风气,树典章,控烟禁烟之环保生活,庶几能形成社会氛围,由点及面逐步铺开,收到真禁实禁的长效。
实际上还有一个比较狠的手段就是从根源上采取,那就是减少烟草的种植面积,不就直接控制了烟草的生产,岂不更好的控制了吸烟率,有利于人民健康,估计这又对我国的税收收入有影响了。这一政策是卫生部采取的,估计也只能在公共场所禁烟。如果其他部门联合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烟草数量,效果会更加好。
综上所述,禁烟是场持久战,简单的禁烟令,效果不佳,需要多方面的措施的配套实施。首先是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提高民众对法规的认知度和执行法规的自觉性,这才是检验国民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正确标准。 在公共场所设置监督员,进行巡查监督,经过几年的实施,禁烟效果会很明显。其次,加大惩罚力度,学习新加坡的惩罚力度,只有加大惩罚,人们吸烟的成本加大,就会考虑后果。如罚款100元,肯定在公共场所吸烟就少了。第三,就是提高税率和烟价,也是加大吸烟者的成本。第四,控制烟草种植面积,减少烟草生产量。第五,加大宣传吸烟有害的宣传,使烟民了解吸烟的害处,使他们及其家人产生恐惧心理而戒烟。
禁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政府和市民的长期支持,才能达到禁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