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让宁
曾被誉为“西北第一市”的西安康复路批发市场,正在经历其26年来一次史无前例的改造,按照官方说法这是一次“升级换代”。
消息尽管很突然,想想似乎又很必然。诸如现有设施落后、火灾隐患严重、区域交通拥堵等问题,决定了它没有理由数年不变;而在这个加速奔向国际化的都市里,它的土气、嘈杂也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不管是内部代谢,还是外部颜面,改造康复路批发市场,都是迟早要做的事情。
改造才有生路,不过,如何改造,却需要包括决策者、公众在内所有人的理性思考、充分论证,不能简单地“闭门强推”。“康复路”成为一个品牌,因为26年的积淀,也融入了很多人的生活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康复路改造不单单是一场商业业态的升级,它也触及到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对于中低收入群体而言。这些年来,在别家纷纷投向尊贵、时尚、高档的潮流中,它的“落伍”恰恰是维系至今的生存法宝。有人已经提醒:康复路要避免重复骡马市因改造有损固有印记、割裂传统而由盛转衰的旧辙,这是绝对值得洗耳倾听的建议。如果随着升级带来的是让你的 “粉丝”们望而却步的高价、高档,那就是落入了“千市一面”的俗套,试想,你的魅力如何保持?消费者凭什么要执著于你?
不要小觑文化对于商业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力。康复路代表什么?嘈杂、拥堵、廉价,确实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方向,但因为满足了一大批从业者和普通百姓的生活需求,因为它对于民生和经济起到了独特的贡献,我们就不能简单地否定它的“落后性”。在暂别前的日子里,连续涌向康复路的人流和流露出的那些留恋,都说明,康复路固然脱胎于马路市场,却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地标,更是人文符号。在一些人眼里,康复路是一种只能代表过去和现在,却不能延续到未来的亚文化,有专家也说,康复路的“历史使命完成了”。这些话都有道理,但我们建议:只有最大程度地延续其文化血脉,才能有十足的生命力,才能开启一个新的未来,而不只是终结了过去。
这并不缺少现成的教训。同样具有符号意义的北京秀水街,几年前经历的一场升级换代,却因为从根本上改变了固有的人情风貌,而出现商业尴尬,一直都让人唏嘘不已。本地骡马市改造,至今没能清楚地找准位置,市场关注仍然持续低迷;同是本地的李家村拆迁后,网上也有不少类似叹息。升级为何屡屡会升成如此结果?痛定思痛,与其说是继承之上的“升级换代”,不如说特色不再的“脱胎换骨”,更干脆地讲,是丢掉了自己的文化血脉。
主导者应该懂得,并非只有豪华商场,才可称购物天堂。还应该看到,康复路的改造,不只是影响城市的底层人,更影响到周边在此大量批发进货的农村市场。所以,万万不可因为升级,就大幅度地增加成本,音乐悠扬、空间宽敞,不可能成为所有市场的模样。
基于此,特提出对于康复路改造升级的几点建议:一是改造过渡期内的妥善安排,这是对从业者生计的负责,更是对市场品牌不至于断裂的维护;二是商业模式的传承,走群众路线、主打“民牌”,这是康复路之所以成为康复路的安身立命之本;三是对传统民间记忆的珍惜和呵护,可以充分调研,在升级规划中最大程度延续其“特色”;四是改造不能是纯经济行为,必须作出适度取舍。毕竟,康复路在自我发展中生化出一种在西安乃至西北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尤其是平民市场、马路市场在城市改造大潮中逐渐被吞噬的大背景下,以康复路这般体量和规模,不能过于漠视其标本和文物价值。
26年来的一次升级换代,堪称一次“手术”,能否“术后”康复,还得依赖于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拿出周密、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以及主刀医师的高明医术。毕竟大家都希望,经历一场巨变,康复路依然“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