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资格扮演上帝?


    我有一个朋友是位“媒体大佬”,他因为远见和商业智慧而长期跟一个世界知名论坛组织保持着联系与合作。创始人对他颇为友善,对他们的合作也颇为看重,这不免使他产生了某种错觉。有一次他通过手下人委婉地提出想成为那个论坛的“青年领袖”,结果对方马上“NO!NO!”地反对个不停。起初他的手下还以为对方嫌他年纪太大,正准备将联合国对“青年”的定义搬出来作为反驳,结果还没等他发言,对方就给了他一个漂亮的答复:“你们老板太喜欢扮演上帝!”

  我从没听那位朋友说起此事,在他的记忆当中,这段往事似乎已经烙印上了羞愧和耻辱。事实上,我第一次听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曾觉得那是个笑话,我确信它必将成为一个笑柄而桎梏在我朋友的脑袋上;我第二次听这个故事的时候,开始觉得这是一个悲剧,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即使一位媒体大佬,居然也改变不了被轻忽的命运;我第三次听这个故事的时候,终于发现:这是一个含泪带血的“启示录”,它在昭告我们,无论我们做得多么杰出,只要我们昂起头来,那些拿价值观和商业道德训导我们的大鼻子们还是会挖苦我们:“你们太喜欢扮演上帝!”

  我那位朋友的确喜欢扮演上帝,他习惯于以教谕的口吻告诉他的下属,应该如何成为他们想成就的那种人;他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势对企业家们喊话,要他们有责任感、有耐心和毅力;他习惯于将自己的心得以“谈话”的形式梳理成某种“福音书”,发送给他自以为“同道”的人们拜读。有时候他的确太像“上帝”,他的咄咄逼人和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气势,使人们相信耶和华也不过如此;有时候他又像是基督,为了一个他似乎无法从中攫取巨大利益的事业而奔波颠仆;更多时候他像是一个使徒,因为听到了“你往何处去”的诘问而幡然悔悟,匆匆回头,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属于他的道路。

  我并不喜欢处于角色扮演中的那位朋友。我相信,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惟一有可能演好的角色就是自己,不幸的是,大部分人都演砸了自己的角色,要么迷失在舞台上,要么就根本没找到舞台。

  拉里和谢尔盖曾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他们开创了一个Google奇迹。可是为他们看护这个奇迹的埃里克。施密特和大卫。德拉蒙德太迷恋一种虚幻的赞美——“用思想控制世界的搜索巨头。”他们在一个不恰当的时机作出了不恰当的决定——退出中国。最终他们并没有退出中国市场,而是转移到了中国香港;他们赢得了同情和公关的成功,却始终没赢得自己。

  他们确信自己是上帝。作为上帝,他们要求“除我之外不得有别的神”;他们还要求自己拥有发动大干旱、大洪水、大火灾等一切灾难的权力。异教徒出现的时候,他们会发动征伐;出现其他“上帝”的时候,他们会将自己变成“十字军”。

  事实上他们并非不了解中国,如果说施密特对中国一知半解,那么曾经的李开复怎么会不了解中国呢?他们也并非没有接受妥协,如果没有妥协,如果没有价值观的包容与接纳,他们怎么会成为中国搜索市场上的一股领导力量呢?他们诟病中国对网络的管制,可是无论他人的品质和行为怎么恶劣,Google既然自以为神祗,就不能再去尝试复活。

  存在主义的雅思贝尔斯说“上帝是绝对”,既然如此,那么没有人会成为上帝,也没有公司会成为上帝。上帝只是我们的一种虚妄和幻象。没有谁可以扮演上帝,或许人人都可以扮演上帝,因为上帝只存在我们心中,他并不以形象和出身作为角色定位。

  如果硬要在工商界出现一个上帝形象的话,我宁愿是我那位不甚可爱的朋友,也不愿意是施密特那个老头儿。当然,我更喜欢“人人皆是上帝”的说法,如果这种说法并不成立,我也可以接受“一个上帝,各自表述”,如果我们可以达成某种共识的话。(来源:《东方企业家》 )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