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化桥先生最近写了一篇文章,说起中国创业板泡沫的事,很有意思——人人都在讽刺中国创业板是一个大泡沫、赌场、很不理性,可是为什么股民们全然不顾?为什么这些公司的估值永远会让观察家们看不懂?他说,这是因为中国的企业家特别值钱,“他们要承担很多额外的风险,攻克更多的障碍,而且失败的概率特别高。所以,对于那些脱颖而出的企业和企业家,甚至包括还在成功的路上苦苦探索的企业和企业家,市场愿意付出很高的代价。”“一间公司的市值(或企业价值)是30亿元,但它的重置成本(如果该业务值得重置的话)远远高于30亿元”。
这种说法对不对姑且不论,但化桥先生每每对中国资产价格发表高论时的独特角度,总能给人启发和思考。
比如王中军的华谊兄弟市值一百多亿,够高了吧,现在假设有一个不知出身何处的张中军也想干王中军这行,而且也能够拿到一百个亿资金,你信不信这个张中军能立马搞一个“某某兄弟”与王中军看齐?我看不行,除非这个张中军是央企,具有除了钱以外的其它垄断能力。
好,现在我们假设张中军就是央企,财大气粗,而且一定要与王中军打擂台,张中军一定会干这么几件事:
1、不计代价,争夺“地王”,也就是抢稀缺资源。什么是“地王”就抢什么,导演、演员、班底……把整个行业的资源价格抢高,而且“地王”的价格就更是让王中军们心寒胆战。退出竞争才行;
2、裙带关系突破游戏规则。什么是张中军的裙带关系,当然是政府和银行了。父亲管批地、母亲管规划、表哥管贷款、堂兄管预售,张中军的竞争优势如何?让王中军把贺岁档期让出来,王也只有点头的份呀;否则几套班子就进驻华谊,不查出点事儿,光吃不走哇;
3、利用资本市场限制对手。什么再融资呀,增发呀,都要以电影市场过热的名义叫停,然后再窗口指导不能给过热行业贷款;
4、形成强大的“反暴利”运动,张中军为国家赚钱,挣钱有理,也没全往自己口袋装;王中军挣钱一定会使基尼系数升高,应征暴利税吧?
就这样,张中军成功了。然后,赵中军、李中军等也来了,这帮兄弟与老张一样,也是国企(有些是央企),本来重置成本100亿还能拿下,现在可真不行了,又抢高了。于是中军们的父亲发话了,说你们兄弟几个央企的别进来抢了,其它的看着办吧。
本来王中军盘算好了,一个电影拍完,挣钱可以再拍多几部精品,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多挣点。他几年下来发现有点不对劲儿了:不用说什么创意了,就是你把挣的所有钱全用上再拍同样的一部电影也没戏了,最主要的资源(比如导演、演员)价格飞涨,重置成本太高了。怎么办呢?只能发挥创意向二三线资源下手,然后发现二三线也都遵循同样的规律——每部电影都成功,但挣的钱都不可能复制发展。人人都说他挣了大钱,挣的钱全投入还得借钱才能把游戏玩下去,他开始怀疑这个商业模式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广大人民群众看电影的热情能维持多长时间?
问题二:电影票已经从几元升到百元了还能升吗?
问题三:人们已经对百多元的票价议论纷纷了,政府决定免费提供租碟服务了。
在他看来,首先人民群众看电影的热情估计还能维持个十年八载的,因为中国三大出生高峰的人都是处于看电影的兴奋期:五十年代的第一波正处于“活跃长者”的有闲期;六十年代中的第二波刚好在“升级换代”的有钱期;八十年代后的第三波正好在人生的浪漫期。这三波人往少了说也有个四五亿吧。
关于第二个问题,老王也搞不清楚,但除了看电影,他发现实在没有其它供应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素质资产的需求哇。越是大片,越卖钱,而且全城轰动,排队购票,一票难求,你不把票价提上去还不把电影院大门给挤垮了。更何况,他发现,因为农村电影院太少,排队的人不少是从外地赶来的。
至于为什么不租廉价碟非来看电影呢?一是租碟要审查户口,二是可选择的碟太少了。
看起来至少目前,虽然有重置成本问题,商业模式还算混得下去。真正值得老王担心的是:政府不再鼓励人民看电影了(比如按揭利率和首期再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去处,而不只是电影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