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博时代中国企业的战略思维


前日在上海参加后世博经济论坛,是受邀的四位专家嘉宾之一,半天时间,前半段是专家主题发言,后半段是分主题互动,长三角企业家近三百人参加。本来对后世博 这个题目关注并不多,但接到任务后觉得有意义,就在从北京到上海的路途中,理了一下思路。我是主攻微观企业研究的,不想宽泛地说太大,就定义在面临后世 博,我们的企业怎么办?现将会上的发言整理如下。
概括地说,我关心的问题有三:
一、世博是什么?其本质内涵是什么?
二、后世博时代是什么?其核心的特征有哪些?
三、我们最应该关注什么?
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不仅展示交流的是物质文明的最新成果,也是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思想的汇聚,更是体现人类在超越自身局限,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追求。
坦 率地说,每每想及后世博这个词,我总会有一种隐隐的担忧。每次路过鸟巢,总会生发些联想。奥运会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也曾热议过奥运或后奥运,可除了奥运 期间给企业带来的短期商机外,我们的体制创新和思维方式,有过什么实际的变化吗?奥运和世博还是一个概念,但世博会不会也成为“酒肉穿肠过”,随着人去楼 空,所剩也会无及。我们有无能力做到“佛祖心中留”?让世博效应得以深挖和持续。而留在心中的佛又会是哪尊佛?能不能把普适的人类价值观和最基本的商业伦 理深植于我们的内心。
因此,如 果我们仅把世博会的价值,仅仅定位在促进一个地区会展经济和服务经济的发展,或是对某些具体行业的市场需求带来刺激,以至理解成短期的市场利好因素,有助 于房市股市的增值,我们是不是大大低估了上海世博对中国的价值?是不是我们的思维过于功利过于狭隘?我们是不是错过了世博给中国企业带来的与世界对话与时 代同步的绝佳机缘?
我 们在讨论后世博时代的可能特征和机遇时,我们不能忘记,后世博所表达的历史时期,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后危机。我们刚刚经历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低 迷,依然历历在目,尽管中国率先呈现出积极的状态,但人口红利衰减、低碳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加剧,依然是所有中国企业要面临的现实。因此,面对世博会的 来临,以及对后世博的期待,我们有理由有必要,以更大的勇气,更广的视野,更深的思考,理性地自省:当世界各国把人类最前沿的智慧成果展示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最应该关注什么?最应该思考什么?我们今天的思考,能不能对得起历史的检验。但愿我们的讨论能面对未来,超越短视,更有前瞻性,更能承担历史责任。
面对后世博时代,中国企业首先要解决不是机遇问题,而是理念问题。关键之道在于构建和转型并重。
任 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两个时期,一个叫经济相对稳定时期,一个叫结构性变化时期。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用三十年弥补了世界三百年的工业过程,成就斐然。 但是,我们还未构建成熟的商业精神,还没有自己的管理模式,还没有健全的机制保证。说到底,前三十年不过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序幕,今天才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正 剧开始。莎士比亚有一句话,序幕落下之后许多人要离开舞台,因为他不具备演出正剧的素质和能力。也许,后世博时代的本质定义,是一个构建与转型并重的时代,首先通过构建成熟的商业文明、广泛培植创新精神来提升我们的核心能力,实现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而找到超越自己的有效路径。
冷 静的思考中国企业今天的危机,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出在我们内部,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增长方式缺乏竞争力。中国经济高增长高失业的背后是经济结 构性落后。奈斯比特说: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转型问题很严重,在经济全球衰退影响下,中国制造业、服务业、互联网、金融业普遍遭遇冰河期,利润下降、成本上 升、人才短缺、创新乏力、核心竞争力缺失…后世博时代,我们将无法回避的压力和挑战,是结构性转型。
人类社会成长有三个阶段。信息经济学家尼格洛提出口语文明、文字文明,计算机文明,农业社会是口语文明,工业文明的知识方式有了文字,计算机文明对应着信息社会,知识没有了时空界限,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要学会在世界知识的背景下进行经营。
我 们现在需要审问的是,中国企业能不能达到这个标准?尼格洛庞帝说今天中国所有的产品、制造、物流这一切传统业态,都要学会在新的知识方式背景和平台下运 作。宝马公司过去大部分研究经费用在汽车上面,今天宝马越来越多的经费投在了软件上,宝马说我们是电子工业和文化工业,不是机械工业。我希望我们所有的中 国企业看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是第三种知识文明方式我们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
奈斯比特指出:在过去30年间,中国企业更多是“硬扩张”:依靠资源投入,低成本人力投入,简单粗放,追求规模,破坏环境……现在证明,这已经成为死路。因此,从硬扩张走向软重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面对后世博时代,我们在关注可能的机遇的同时,更要用理性开放的心态,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真正的竞争力。10月世博会降下帏幕时,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