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一”这个劳动人民的节日刚过不到半个月,包括水电煤气等在内的资源性公共产品价格又开始面临高涨。物价地震,再度让老百姓坐立不安。
虽然国家发改委在其发布的报告称,水、电、气等价格第二季度将一定幅度上涨,在出台调价措施时政府将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并采取阶梯价格等多种方式缓解价格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然而,全社会对于“改革=涨价”“被调价”的直接感受显然无法理解。
如果说,面对蔬菜、肉类等流通商品的步步加价,老百姓还无法指名道姓,只能归咎于市场的诡异的话,那么水煤气等垄断行业产品的行政性涨价举动,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其一,经营水电气的国有企业,为什么向发改委等部门提出调价请求?理由无非就是亏损二字。但亏损不是说出来的,是要靠行动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些国企必须选择合适的方式,把自个家的账本拿出来晒晒,至少要老百姓知道症结所在。社会不认可调价的主因不是乱耍无赖,而是国企账务公开不够透明,浆糊一层粘一层,最后就管他三七二十一,社会一听到涨价就起哄。
其二,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到底中国的能源性公共产品的价格高不高,缘何不高,这些都需要垄断企业扩大宣传,做到信息对称。分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国的确面临价格改革压力,但这种压力应柔性、渐进地传递给社会,而不是暴力调价。当老百姓的口头禅变成“什么都涨,就是工资不涨”的时候,发改委却兴师动众地宣称:粮食价格上涨是因为“国家实行临时收储政策”,猪肉、油价上涨是“恢复性上涨”,蔬菜涨价是“季节性波动”,这就等于用种种不负责任的接口试图堵住了群众的嘴巴,招来的除了反感反扑反弹还有什么?
值得深思的是,当政府部门打出节省资源、节约能耗的旗帜,以此提高物价抑制社会浪费时,这里存在一个悖论——涨价是为发扬道德,但道德能否解救人们基本生活资料的缺失呢?水电煤气等资源品涨价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直接提升生活成本,同时意味着作为基础性的生产资料,还将提升工业成本,因此新一轮通胀又不可避免爆发。
根据某知名网站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在针对“你认为应通过什么方式决定涨价”问题上,34%的网友选择了“听证会”;59%的网友选择了“市场”;仅有7%的网友认为,是否涨价应该是政府说了算。因此,对于中国资源性公共产品的价格改革来说,或许还有一项更艰巨的任务——进一步开放垄断行业,让人民享受到充分市场竞争带来的掌声,而不是人人皆怨的涨声。
水电气价格“涨声四起”的背后
评论
编辑推荐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