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大的八零后三十了,《头脑风暴》再次启动八零后系列节目,不过与以前让八零前教训八零后的模式不同,这次则是以八零后为主角,全面展示八零后在职场选择、体制选择与情感选择上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其目的不只是告诉大家八零后有自己的解决之道,也有自己的群体分别,更是为了让更多的其他八零后不只听自己父母的声音,也听听其他八零后的声音。三期节目有很好的交锋与切磋,这次也是首次尝试在几个网络媒体上现场直播,观众的反应热烈。
我作为主持人,作为一位一直关注八零后的六零后,在三期节目下来还是有一些新的感受:一是深切感受八零后的群体分化,感受自主个性的群体与在家庭过度关怀下的彷徨,感受到那种既有求自由也有求安稳的分别,感受到既有简单选择也有复杂迟疑的窘迫,感受既有进取不息也有弃而另求,也就是八零后真还不是一种情况,而有更多种的情况。二是八零后背负更大的家庭期待与社会压力,也许是因为他们是独生子女为主的一代,他们成为家人与社会的凝聚焦点是自然的,但是这种关注的结果是不自然的,就像把他们贴上剩男剩女的标签一样,就像他们在年纪轻轻就需要考虑房子与车子的条件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八零后是自我感受敏感的,但是在另一方面又是不得不活在别人的压力下的,这就让人更郁闷纠结。三是八零后很有自己的想法,但往往与行动之间有相当的距离,还给人某种早老与未熟并存的感受,所谓早老是在某些方面更追求老年人才追求的安稳与平稳,所谓未熟是对于父母家庭与某些保护条件的过分依赖,也许是没有很明确的心理断乳吧,也许是没有接触很清晰的社会要求吧,八零后给我某种夹缝人的感觉,挺不容易的。四是八零后总体上有更加直接、明确的个人态度,不喜欢装出来的样子、官腔与拿着的姿态,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不是圆滑的人,也不是几面几刀的人,虽然让有些八零前的人不自在,但也真的很可爱。
现场以三首八零后歌曲开场:异乡人、向往、李雷与韩梅梅的爱情。两位八零后是自编自演的大学毕业的歌手,旋律很抒情,歌词很自然,关键是人很有才,风格也很自然。说实话,从歌曲与我看到的八零后创作设计的很多作品中,我能感到很多八零前没有的超越,也有九零后没有的忧伤。我记得有几位八零前评论员鼓励八零后挺下去,其实我也要说,趁着未老,八零后还是真的要闯荡一把,在社会行动中寻找与塑造缺欠的自我,不只是父母的期许,也不只是曾经的考分。
昨日场景:在清华上创新研究方法课。拜访人人网。在北师大第三届管理文化节开幕式上演讲:职业不确定性的管理。
今日小诗:
金慵
颠鹊错鸾香怡挲,
问槐催椿迷金花。
五月不醒朱雀梦,
铜巷深深误春涯。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云豆蹄花
新鲜猪蹄四只,摘净猪毛,每只分割成四片。净水中煮开十分钟,倒水洗净。再放入新水,在高压锅中煮开后压二十分钟,倒入砂锅中续以小火煮之,加入云豆,炖一小时。加姜少许,食盐酌量。以大碗盛之可用。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