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的组合力的价值知识——对《认知与决策》课程(张富昌老师)的一些问题或观点(价值知识)


我认为世界是一个个组合力系统的组合;这个组合力系统的组合是按世界自为的价值系统组合的;关键在这个“力”字上,它是对世界自为的价值系统的“有形化”描述。再者,此处的“价值知识”是指这些观点没有经过证据的证实,但是,若按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应该予以承认,因为它有被证伪的可能性。

         1.信息在大脑中的加工过程和处理结构的“先验性”中,存储、删除、潜存在、调用,这些只是信息的加工过程;而存储结构则是怎样加工的解释。以计算机为例,计算机所接受的信息在存储奇器中的加工过程,能说明这个正是受存储器的结构(物理结构)和控制器、运算器的程序结构(逻辑结构)的指挥。而人的大脑也应该存在一定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物理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存储地址结构和运算过程的路径;逻辑结构包括价值系统、程序系统的作用。而对于结构的先验性,应该说逻辑结构是受物理结构的控制的,或是物理结构衍生了逻辑结构。其成立的话,就实现了思维与物质结构的对接。

        2.信息在初次接收的过程中,是在确定范围内的熵减,而非全部范围。例如,看到一棵树,假设范围是这棵树,则认知过程是对这棵树的信息的熵减,但若范围是全部的树,则它对全部的树的信息是非熵减。因此,这说明了信息在处理过程中的选择性。首先,人的物理理性有限,其次,人的价值理性有限(选择是由价值控制的),这些,造成了对信息的认知的有限性。

(选择性包括物理理性选择——如没有供传递的通道使用,和价值理性选择——如不想知道这件事就不去关注知道这件事)。在一个系统中的有序性传导到另一个系统中,其改变了另一个系统的有序性;但若要不减少另一个系统的有序性,就必须实现离歌系统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的对接,或者选择性的对接。(因为有更高结构的存在)。假若要对接或者选择性的对接,又要增加更高一级的有序性(如结构也随信息的传递而传递,影响另一个系统的结构,也要找到器结构的有序性对接;而选择性的对接,还要通过更高一级系统的选择系统,然后才实现对接或者被包含)。结构对接的后推的实质是自为的价值系统(包括物理的存在价值和逻辑的存在价值)。

        把信息的加工过程看成是信息进化,则有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的过程。而这也是由自为的价值系统控制的。

        3.(1) 理性与非理性:理性是效用的最大化。效用首先是个人经验的体验的满足感。理性是相对于个人经验认识上的稀缺性而言。而且还是为了物理的存在、存在时的效用。(其实更确切的说是自为价值)。从自己和他人这两个不同的系统和长期与短期这两个时期方面来衡量理性,个人需要的是长期的理性和大概念上的理性,俗话说要顾大局。而个人则也有短期理性长期不理性的情况。因此,主观不意味着不客观、不理性。

                    理性的产生——“社会意识(其实它也是一套评价系统)的意义上原罪思想”——即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是自为价值系统授予的,维持时要靠意志力(价值上的认可和行为上的习惯化)和目标的激励(期望*价值量)——调节(目标偷换)或者(对价值量的认知调节),如阿Q式的安慰,再或者间接地制造工具 ,的共同作用。

                (2)决策的理性化模型

            将对象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与情绪价值信息(价值评估性知识),通过接收器进入大脑加工,形成内化信息,然后输出,产生行为结果。

           决策是针对目的而言的,这个目的(确定性的建构)的组合力,使知识与情绪价值收集,从而通过信息加工(大脑本身),中途又经过已有的逻辑结构的处理,形成个人经验内化信息,在行为发生过程中又受到新信息的纠正,最终产生行为结果。

4.世界组合力的物质、能量、信息,都是经过目的来组合的,这就是目的因。目的,是确定性的建构。确定性是针对与价值评价系统和自我的认可和内化。建构,是对m、E、I的特殊组合,至于为什么这样组合,其中有一种是自为的,也就是确定性。而最终都经过进化选择。

            注:其它的问题1.创造性与经验借鉴的关系,即试错学习与模仿学习的权衡,分析教育在目标设置、过程、评价机制方面的问题。而且还有价值评价知识的学习模式的探索;2.社会契约与信号的经济价值分析,基于新古典分析的范式——社会交易成本理论。得出,社会化的意识和各种形式是物理本能的衍生品。我们的社会化过程的缺陷——教与学的反射性——主体的参与使得同时性学习的错失,其理想状态是差时性学习。但是,不可能;3.自由意志与原罪(见之于《通往自我奴役与超我自由之路》)。

      这是根据课程文章录写。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