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天前,新华社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我国贫富分配差距正逼近社会容忍“红线”;全国总工会近期一项调查显示,23.4%的职工5年未增加工资;75.2%的职工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61%的职工认为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是最大的不公平。两者的调查结论相互印证,都直指当今社会日益尖锐的一对矛盾: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而民众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数的增长却明显滞后。
这一尴尬局面的形成,固然有多种复杂的因素,但从很大程度上讲,不能不说是“GDP至上”从政观念的产物,特别是一些地方官员心中装的都是政绩,民生俨然已经被他们搁在一边,甚至不惜动用种种手段与民争利,不时发生的违法拆迁、拖欠补偿、引进严重污染项目等现象就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形下,还怎么能指望他们有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来关心和改善老百姓的收入状况?
民众利益让位于项目开发,民生让位于GDP,一切让位于发展的理念支撑下,老百姓的合理诉求、合法利益往往被忽视,甚至被有意识地边缘化了,而变藏富于国为藏富于民的呼声,至今未在学界特别是政府高层形成共识,也使得低民生含量的高速发展模式依旧具有很广泛的市场,低劳动力成本成为企业和政府引以为荣的发展“优势”。收入跑不过GDP,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两极分化倾向自然不断加剧。
党和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问题的严重性,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制度改革,遏制贫富差距过大趋势,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执政为民理念更决定了发展必须以民生利益的改善为根本前提。因此,各级政府应当切实纠正重发展轻民生、厚政绩薄民生的做法,一方面旗帜鲜明地提高劳动者的工资福利水平,大力增加民众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有的比重,另一方面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缩小不同群体之间过于悬殊的收入差距。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轻易去触碰那根社会容忍“红线”,确保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