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个位于澳门路环岛的豪宅连酒店综合项目,在居民从发展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知大名的同时,惊悉其居然“受到市场追捧”,已被内部认购得七七八八,所剩无几了。可实际上,那里刚开始平整土地,连“楼花”的影子都没有,纯粹是一个纸上楼盘。如果发展商所宣称的已售单位数不假,那么澳门的售楼速度已然创造奇迹!不,是神话!这种世界级的售楼水平,不要说内地同业甘拜下风,就是“楼花”销售制度发明地香港亦要自叹不如。
有家本地媒体刊文揭秘:发展商获当局批则兴建豪宅楼盘后,连地基工程都未启动,就罗致若干个楼花包销商谈定楼花价钱,然后把“纸上楼盘”分别销售给这些包销商;楼花包销商随即加价,再销售给若干家本地房地产公司;这些房地产公司再加价,转卖给诸多小炒家;那些炒家再加价登广告推出市面售卖。想来那个“受到市场追捧”的项目,正是这样快速售出的。哈佛商学院教市场营销课的教授,不赶紧飞越太平洋来取经,真是有眼不识“濠江”了!
这样的“楼花”交易,该不该规管一下呢?
说到规管,今年以来,先是中央政府针对楼市过热接连出招,如国务院的“国十一条”以及银行、银监会的新举措,随后北京、深圳等地政府也出台各自的新规定,楼市闻风价量齐跌,明显冷寂下来;香港则推出规管销售楼花的“九招十二式”,后又增加八项新措施,使楼宇单位交投骤减,很快降温。这些招数,限贷、限购又限售,招招见效。当然也有矫枉过正的,如北京市4月底实施的十二条政策,严厉程度更甚,其中有同一购房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的规定,导致了夫妇为购房而办假离婚的“对策”。这些无不说明:政府知道民众对楼价过高、楼市过热已忍无可忍,故而顺应民意,痛下棘手。
对比之下,澳门显得风平浪静,水波不兴。唯一能让人产生联想的,是运输工务司司长刘仕尧5月4日在立法会口头质询会上表示,政府正全力以赴落实兴建19,000个公屋单位,计划公开拍卖土地兴建小面积住宅单位,并会在土地竞投条件上设定多项规范及要求,也会引入更严谨的违约惩罚制度。他还说,政府在研究更多元化及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及措施,希望有效解决居民置业难的问题。
因为刘司长在回应有关质询时,谈到“拍卖3万方呎土地和拆单一业权工厦建小单位”,算是具体的新设想,坊间将之归纳为“刘氏两招”。不过,这两招与内地政府、香港政府的那些招式没有可比性,因为人家是立竿见影的猛药,而“刘氏两招”至多是慢性滋补的保健品,不是短期内能奏效的。所以,若论规管楼市,不论是平抑房价还是规范交易,对澳门市民来说,都是要“研究”之后的事情,而且是“长远而言”的结果。耐心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