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帮主情怯 Facebook气短 社交网站的流行病


2010年5月17日,世界电信日,本届的主题是“信息技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典型的世博口吻),不过美好也是有底线的,比如隐私。

 

社交网络的隐私黑洞,让很多痴迷者谈虎色变,特别是当少帮主也深陷滥情门的时候,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推论又再度风行。

作为全球最早也最牛的社交网络,Facebook点燃了成百上千我万痴男怨女的胸中之火,就算你宅,同样可以跟全世界打波,只要有网络。六度空间的精髓,八面玲珑的脉搏,在Facebook上大放异彩。当然,6年风光并不能掩盖社交网络对于隐私的侵害。当你对网络敞开心扉的时刻,也有一堆偷窥的眼睛正在检索。这一次连美国议员都未能幸免,Facebook真是玩大了。512日,参议员Charles Schumer在华盛顿会见了Facebook的公关政策主管Elliot Schrage。宾主双方寒暄后,就对Facebook隐私保护的政策问题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Schumer认为,同学同事同僚这个范围的熟悉程度可以接受,但是如果继续放大,很可能造成隐私外泄而无法收场。

 

参议员Mark BegichFacebook最新搞的数字聚合并不感冒,甚至有点担心这个公司的傲慢态度会导致它根本不care用户的死活。网站只是看中那些用户的爆料,比如哪里的餐馆最有味道,那段音乐最劲爆。于是,BegichSchumer和两个同事Al FrankenMichael Bennet427日给少帮主Mark Zuckerberg写了一封中肯的信,内容大致是后者把Facebook当作了跟其他网站和商业机构合作的桥梁,过渡开采信息的商业价值,而忽略了用户的个人感受,特别是隐私。五月初,阿拉斯加的立法者曾经约见Facebook代表,但是没啥改变。我行我素的Facebook招致更大的非议声浪,要求重估价值的呼声让少帮主坐不住了。

 

早在2004年,Facebook就开始把消费者行为当作了最具投资价值的内容。时至今日,与之相关的产品,如“动你一下”、“好友关系”、“兴趣/爱好”等状态信息,已经让全球4亿用户为之着迷。“始惊,次醉,终狂”(如伊藤博文出访欧洲的震撼),Facebook抢占了Web 2.0的桥头堡,并且引发了全球山寨的热潮,光中国的开心、人人就已经让小白领、学生族成为了社交网络的裙下之臣。可以说,Facebook是振臂一挥的旗手,它开创了一个网上页面娱乐的新纪元,也正因为这种革命的先驱性,才让无数厂商趋之若鹜,安插、植入、潜伏,只要有机会就得跟少帮主拉拉关系、谈谈生意。产业分析师认为,Facebook目前主导的数据聚合将会给公司带来更加丰厚的回报。当真金白银滚滚来的时候,人们只会认为Facebook是个经济的助推器,它鼓励人们在网上社会化,而不是孤立封闭。微软研究员Danah Boyd如是说。

 

Zuckerberg,这个514日才刚满26的少帮主,成为了哈佛肄业生中的翘楚,这是个值得顶礼膜拜的少年天子,他的奇迹不可复制,他的神话令人称奇。1月份,在旧金山的演讲中,他坦言,Facebook的成功并不仅仅是让网友有了更加多元的方式分享信息保持联系,而是让闷骚的人们变得更加开放,这是应对复杂社会压力环境最直接的良药,甚至是兴奋剂。

 

不过,Zuckerberg所倡导的开放性却恰好触碰了用户避之不及的死结——隐私。此去经年,Facebook引发的争议让它越来越像怪兽。2007年,公司发起了Beacon计划,它允许用户在网络上跟踪好友,然而此举并未征求用户的许可。最终结果,是一意孤行的Facebook服了软,Zuckerberg当众道歉了事。去年9月,Beacon关闭。Schrage认为,Beacon事件证明了一点,用户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永远赶不上创新的速度。

 

最近,Facebook的种种行径似乎让人看到了Beacon死灰复燃的迹象。播放列表和餐馆指南等技术,让Facebook的商业味越来越浓,ESPNLevis都可以成为你网页上的图标。只要你点击,就可以成为某个品牌的粉丝,这招后来在开心上你也能看到,就是插小红旗儿那个,这就是明星效应、光晕效应。它可以帮助该品牌的商家了解到用户的个人信息,而Facebook所提供的丰厚用户资源,无疑会成为广告商竞相追逐的焦点。

 

假如用户不想自己的信息被分享,他该怎么办呢?换个账号,可能是比较靠谱的选择。光是那些隐私设置,根本没办法挡住那些窥私欲的目光。

 

427日的那封信,4个参议员敦促Zuckerberg停止对Facebook的几项改革。也许少帮主对此并不爽,但是联邦贸易委员会却给他敲响了警钟。512日,30个欧盟国家对于Facebook的变脸表示不予接受。FacebookSchrage坚持认为Facebook近期的变革都是与时俱进的,但是这显然不能令公众满意,他们既不能跟每个用户征求意见,更无法说服华盛顿的参议员。

 

Facebook的底线是如何让隐私限制不成为自己扩大商业化、提高流行性的绊脚石,实际上这确实是社交网络的全球性问题,开心、人人也同样有。用户不是傻子,帮忙数钱没有说法,怎么都无法蒙混过关。究竟应该如何界定隐私,开放性的边界在哪里?如果没有人可以定义,商家就有空子可钻。当你敞开心扉面对世界的时候,世界却在计算如何利用你的真诚与善良赚钱,这是一种欺骗,一种背叛,更是一种伤害。正是因为考虑到了可能的伤害,所以无论是参议员还是普通用户,都开始关注Facebook的变脸,当媒体大炒Zuckerberg的风流情史与创富记录时,Facebook同样面临着用户的信任危机。答案,期待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