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帝王,大都妻妾成群,没有本事的熬坏了身体,年纪轻轻的就命丧黄泉,甚至连个子嗣都没有;本事大的子孙满堂,还很长寿,像朱元璋、康熙这样的动辄有30/40个孩子而且长寿的帝王也有很多。
连个子嗣都没有的帝王,自然遵循“兄终弟及”的立储之道,选择倒是相对简单的;假如帝王有独生子,那也不会有那么多麻烦,“父死子继”就行了;但那子孙满堂而且长寿的帝王,在立储的时候就犯难了。
都是自己的孩子,十指连心,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往往是老大过于敦厚仁慈,所以就给其他诸位皇子甚至皇孙们留下了争夺帝位的理由。稍微有些耐心的等到老爸百年之后再图谋夺取帝位,比如明成祖朱棣;缺乏耐心的就会如唐太宗李世民一样,通过“玄武门之变”把太子杀死之后,再把老爸软禁起来,胁迫其让位;虽然清代实行“秘密立储制”,但也难免有偷偷修改遗诏的传说一直在民间与野史之间蔓延。马嵬坡之变后,唐明皇的太子也作出了提前登基,遥尊远方的老爸做太上皇的事情。老皇帝对此重重,竟然无可奈何。
皇帝贵为“九五之尊”,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怎么竟然连家务事都摆不平呢!
概其原因是主管的良好愿望与客观的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一方面,中国自古讲家国一体,称为“家国天下”。但本质上,家国是不能一体的。
在民间,子孙满堂的大家族是莫大的福分,虽然子孙长大了之后,由于财产分割而出现家庭纠纷,可以动用家法或者以法律的手段去断案。
但皇子犯法却是不能与庶民同罪的,毕竟每个皇子后面都有妃子给撑腰,都有国舅与外戚以及尾大不掉的军队给撑腰,惩罚了皇子就意味着后宫混乱,社稷不稳,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帝国内部的战乱纷争,在那个时候,即使如朱元璋、康熙那样本事巨大的人,都有英雄迟暮之感,所谓“治国平天下”舍我其谁,到了宫闱之中,就难以自断其家务事,连再贤明的大臣都避之惟恐不及。
另一方面,是让自己的皇子们做文治的太平天子,还是子承父业做马上君王,是把他们留在身边做心腹,还是分封到边疆去做爪牙,这确实不是一个容易作出的抉择。
每个开国皇帝,特别是起于草莽最终夺取天下的帝王,都希望自己的子孙能不像自己一样,做个大老粗,虽然不能做到饱读诗书,至少可以做个“以德服人,以礼待人”的文明皇帝。如此才不失皇家风范。
但是假如把孩子们都留在京城,专事修身齐家,会助长其骄奢淫逸之风,而且同在京城,兄弟间祸起萧墙者不在少数。对那些居功自傲的大臣更会形成无奈,并最终导致武将叛乱,文臣摄于武将的淫威,转而辅佐枭雄,而使得王朝更名改姓,改朝换代,这是帝王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像朱元璋这样的帝王,宁愿给儿子们兵权,让他们成为戍守边防的封疆大吏,羽翼注定渐丰的诸侯,也不愿意看到他们在自己的羽翼下沦落成为害怕风雨的小羊羔。
或许是因为自己出身贫寒,又曾经是和尚乞丐,以朱元璋为例,虽然打败了张士诚、陈友谅、推翻了大元帝国,但依然感觉自己的那些开国功臣跟自己不是一条心。
随着皇子逐渐长大,帝王也走入暮年,自己百年之后,功臣们的异心难免会加诸自己的继任者身上,所以宁愿在自己在世的时候,把那些扎手的刺拔除,给后继者一条顺溜的棍子。
朱元璋就是这么做的!
朱元璋这么做有他一定道理,但更多的是他没有想到的。
朱元璋立所有的儿子做藩王,帮他戍守边关,特别是朱棣一举剿灭北元叛军,给他吃了定心丸,放手并给他杀功臣奠定了基础,就在剿灭胡惟庸及其“叛党”之后,又对名将蓝玉及其党羽下手。终于把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扫除干净,本来认为已经高枕无忧的时候,但却不能不面对更为复杂的情况:
太子朱标意外身故,而且太子的嫡长子很小的时候就夭折,虽然太子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偏于懦弱,但毕竟是名正言顺的帝位继承人,但改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就激起了叔叔们的强烈不满,轮到谁也轮不到侄子来继承大统啊!
在明初藩王割据,就出现了弱干强枝尾大不掉的局面,而且每位藩王都是亲生儿子,都有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夺嫡的野心,在他过世之后更都有争夺皇位的资格与实力,所差异的无非是兵权的大小、兵力的强弱的问题。
在这样的时候,就失去了与之相制衡的力量,功臣已经被清杀了,藩王拥兵自重,而且作战经验相当丰富。真正作战起来也是以一当十,甚至万夫不当的。更重要的是夺取政权之后就会是开国功臣,待遇自然比文治皇帝下面的可以作为勤王调派的功臣将领高得多。
即使勤王讨贼的将领取得胜利,也会成为新的功臣,形成对文治皇帝架空之势。这对一个王朝的长治久安也是只会有害处,而不会有好处。
自古给出的东西再收回来就困难了。特别是兵权、野心之类容易让人膨胀的东西,而且是开国皇帝给的封赏,作为子孙的继任者,谁又有权利要得回来呢?
大明江山仅仅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阶段。
中国历史就是如此一脉相承走下来的。
当初周天子建国之后,分封异姓为诸侯,诸侯拥兵自重,开始还没有什么异常,但周朝迁都洛阳之后,就进入春秋战国纷争阶段。
春秋无义战,为的都是更大的地盘,图谋更大的利益。
秦统一之后,设立郡县制,地方政权实行中央派驻的地方官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可惜二世之后就被汉朝取代。因此,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并没有得到贯彻。
夺取国家的刘邦立下了“非刘不王”的祖训,导致文景之后出现了“七国之乱”,同时后宫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所培植的外戚专权,朝臣被架空,最坏的结果就是外戚王莽篡位。刘秀的光武中兴之后,外戚、宦官与王公贵族等势力轮流把持朝纲,所以出现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董卓以及诸侯纷争,虽然最终三国归晋,但还是在不久就出现了“八王之乱”。
七国之乱与八王之乱的核心原因就是开
短命的隋朝灭亡之后,虽然唐朝有盛世辉煌,但依然没有摆脱藩镇割据对中央的影响,虽然也对中央构成了一些威胁,但毕竟大唐的统治与王朝的实力得到了空前的繁荣。由此观之,那些异姓的功臣,还是在外边镇守,离京城与总部越远越好。
到了宋朝,只看到唐朝的藩镇割据,认识到了武将对政权的威胁,所以先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然后是重文轻武风气盛行,但北宋朝廷一直没有意识到文臣的软弱,所以外患不断。其间,塞北三朝时刻侵扰中原王朝,幽云十六州、檀渊之盟之类的丧权辱国的事情时有发生。因为像岳飞这样的武将虽然可以“贵为节度”,却始终难以进入王朝的最高决策层。做种由于实力不行而先是北宋被金国所灭,然后是南宋被蒙古人所灭。
在明灭元朝之后,又出现了阉党专权,虽然出现了张居正主持的万历新政,终究断送了大明王朝276年的江山,清代更是需要妥善解决民族融合的问题。
由是观之,功臣与王族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在中国历史中难以解决的矛盾。中国人都讲家国一体,但事实上,家事是家事,国事是国事。
家事上,遗产分配不均,结果只是通过纠纷多的一些财产;而国家没有办法分,只有发动叛乱去夺取政权。所以就出现了政权交替与宫廷争斗。
在我看来,这是没有妥善解决好文武之间的关系,没有解决好心腹与爪牙之间的关系。功臣是需要得到重用的,需要磨练其爪牙,发挥戍边的效果,并配心腹相制衡;皇室则需要专修德行,建立并完善各种典章制度,以文治国。而戍边也可以通过轮换制度,避免盘踞多时之后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作为公子与太子,可以增强其政治手段,但更重要的是有忧患意识,让功臣们的子孙“陪太子读书”,然后再外派到边疆去偕同管理。以强势的爪牙抵御外族的侵略,以次一级的爪牙威慑国内的动乱势力。由此方能长治久安。
贾春宝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