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寓言乃今世警钟】
相信“曲突徒薪”这个成语的来由许多人都知道这个背后的小故事: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做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做任何表示。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是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将烟囱改曲的人。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 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筵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化繁为简然哲理毕现】
一般人认为,足以摆平或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棘手问题的人,就是优秀的管理者,其实这是有待商榷的,俗话说“预防重于治疗”,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胜于治疗于已成之后,由此观之,企业问题的预防者,其实是优于企业问题的解决者。
将此哲理上升到治国,尤其是治理经济与社会矛盾突出阶段的经济,落在房地产市场与宏观调控这个问题上,防患于未然显得更为重要,房地产市场虽然年轻,也走过了10多年的市场化道路,房价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并非到今天才爆发的,那么政策却是不免给人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政策的立意和打击目标深得民心,可最终还是由于诸多连锁因素使得“药力衰减”,最终失去的还是民心。
如今的新政,借用某同行的话,变得专业起来了,调控的准度和力度都是专业级别的,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谨慎的问一句:“这一次,药效能有多久,到底是‘药到病除’,还是‘副作用’过大,身体不堪重负而停药或换药?”
这个问题,不要等到失火之后才给出答案。
【新政满月却不待襁褓】
这个市场,“政策”还只是配角,主角依然是在这个市场上的买方与卖方,尽管新政已经出台一个月了,但如果仅将一个月以来市场的变化作为对新政对市场作用的总结,未免落于短视。
从宏观的政府角度来看,政府或松或紧的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都是在市场有明显的不和谐现象之后出台,房价飙升时,就下一剂猛药,如果还没有明显的控制症状,则加大剂量,殊不知市场的反映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就像人吃饱饭一个需要一段时间给大脑发出信号,当大脑收到信号以后再停止进食,其实已经过量了,政策亦如此,政策出台待到开发商开始诉苦,民众依然未享到新政之乐,而GDP因此收到极大影响时,政策都开始出现缓和,于是躁动不安的市场给大家更多的谈资,男女老少、街头巷尾,众说纷纭,仿佛每个人都是地产专家、都是业内人士。(一段趣闻:一日,与两同为从事地产行业的好友打的从武昌到汉口,的士师傅讲房价讲土地讲政策,说道“74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的事件,我指出是“78家”,师傅反驳道“不对,是74家”,我等暗笑。)如若,有完善的住房保障机制,如果每个执行层面都有很强的执行力,我想,大致也会是新加坡一样居者有其屋的状况。
因此,政策还只是处于“襁褓状态”,根据我所在的机构判断,政策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并且要有足够的预判能力和多个预案体系,才可能实现政策的健康成长,逐步成为这个市场的主角,否则,“襁褓政策”还是“昙花一现”耳,定然出现的是“曲突徒薪”的笑闻,不客气的说,那个时候,国家信誉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
从企业的层面来说,更是如此。在这个变化无常的市场环境中,无法根据经济规律来准确预判市场的方向,因此需要时时监控,保持足够的警觉性和危机意识,就算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也需要像万科一样,有惊人的执行力,08年的青年置业计划,到10年的首次置业计划,每次都能提前俘获一批客户,让客群趋之若鹜,让业界瞠目结舌。不妨看看,新政之下,各大品牌开发企业的决策,各有不同,却也符合企业发展之道。每次的市场变动,说是拐点也好,说是调整也罢,总会有一轮洗牌,洗掉的也不过是那些面对变化首先乱了阵脚,无法随机应变,缺乏执行力的企业,这就是优胜劣汰。
以上观点大多源自我的朋友,也是行业一线人士刘娜,在她的观点之上我只是略作整理,结合我对新政的观察,以及我所在机构对于市场数据的监测(讲的人多了,不表。),提出一些我的思考,欢迎大家继续狠拍,每次看到网友的留言,都能引发我新的思考,毕竟,兼听则明嘛!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