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辜胜阻就此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在辜胜阻看来,“新36条”能否落地,打破地方政府阻碍将是个关键性问题。
《21世纪》:长期以来民间资本在很多领域遭遇“玻璃门”、“弹簧门”,5年前“非公经济36条”出台后,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显示,垄断行业降低准入门槛进展不大,中小企业融资整体进展不如人意,小企业服务体系依然发展滞后。
辜胜阻: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内生增长不足,所谓“内生”就是消费和投资中的民间投资。现在国内的投资主要是政府投资,民间投资的活力不够,比如广州市,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的增长,达到60%以上,民间投资只有增长百分之零点几,差异很大。虽然5年前就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破除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政策障碍,但进入状况依然不太理想。
《21世纪》:5月13日,国务院公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老36条”相比,“新36条”有何不同?
辜胜阻:国务院出台“新36条”是在2005年“非公36条”的基础上,“非公36条”最大的亮点就是放开非公经济的市场准入,“新36条”主要是扩大民间投资,刚才我讲到内生增长的活力在于民间投资和消费,“新36条”的作用就在于激活民间投资。
《21世纪》:“新36条”落实的关键在什么地方?
辜胜阻:“新36条”对中小企业是利好,但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把中央的“新36条”落到实处,这个非常关键。将来肯定会出现一个不平衡的状况,有的地方做得好,有的地方在落实的过程当中,难免有一些执行方面的问题。
《21世纪》:当年“非公经济36条”出台后,共有几十个部门出台了配套政策。有研究者比较后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中性的,把国务院政策具体化;一类是激进的,在国务院文件基础上往前跨的,更进一步推进;还有一类是拉后腿的,用相关部门规定“变相克扣”国家政策。怎样才能保证政策落实好?
辜胜阻:应该说有些地方、有些行业政策落实得比较好,但不平衡是存在的。比如东部地区,从总体上来讲,要比其它地方政策落实得好。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态度。“新36条”要求相关部门具体贯彻落实,也包括各级政府积极的贯彻落实,但是有许多政策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