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富士康员工的跳楼自杀事件,大家的评论已经很多,但大部分评论仍然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表象解读。其实,富士康远非大家想象的那么没有人情,解决问题的根本更不能停留在息事宁人或者请僧人做法事就能解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层面。
从管理学角度讲,大规模的流水线作业必须要求动作标准化,流程格式化,上下游衔接机械化,只有这种简单的重复才能降低用工成本和培训难度,保证生产方式的快速复制。员工在高压下出现自杀风潮并不是从富士康开始,也不会由富士康结束,人机工程管理模式大规模实施以后工作伙伴及职工与管理人员的交流与沟通也会限制在制度内沟通,缺乏个性展示空间和情感宣泄渠道的生活方式会不断地挑战人的心理承受极限,一旦底线被突破,各种极端表现都可能发生。跳楼和接连跳楼只是表现方式的一种,相信在此背后,会有很多五花八门的轻生选择被发现或者被制止。事情没有发生在内资企业头上并不说明我们做的更好,只能说明我们得规模还不够大,这方面的矛盾还不够尖锐。
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任何个体对重复性简单劳动都有生理和心理的承受极限,生理上的反应可能是体力不支,神情恍惚,心理上的反应可能是逃离或自绝甚至破坏性作为。
通过经济补偿和心理安抚去平息死去员工家属的情感不满和权利非常必要而且刻不容缓,应对媒体和政府关注更得小心翼翼,但最最关键的还是寻找事件背后的制度隐忧。
我们说企业在不同的阶段会产生不同的烦恼,富士康的问题更深层地讲是企业健康机制建设问题。健康的企业需要根据不同阶层的员工需求设计成长与发展通道,同时,围绕员工工作与生活需求提供知识、文化、休闲、娱乐等情趣化、个性化服务。对自闭、内向或者长时间情绪郁闷的员工作必要的心理减压和辅导服务。帮助员工建立个人生活信心与发展通路。总之,用文化的包容去裹挟制度的刚性,用个性的生活去化解机械化工作的压力。
富士康事件是一个珍贵的管理样本,我们不应该用个人情绪去评判企业是非。这是现代化生产与尊严经济的协调与平衡问题,积极的建议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是最好的帮助和最有效的措施。站在看客的立场用道德的尺度甚至意识形态的大棒去咄咄逼人,只能增加喧闹和悲伤,我们在呼唤企业责任的同时更应该检点公民的责任。
回复
“九连跳”背后的健康隐忧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