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思玮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
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应该有三项基本使命。一、促进国内金融发展,促进经济转型;二、促进国内资本走出去,寻求原材料以及产业地位。三、给中国资本提供一个较好的投资场所。这正好构成了上海股票市场与香港股票市场的合理分工。
一、上海股票市场定位
总体而言,上海的股票市场应该促进国内金融发展,满足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因此,上海股票市场必然是内向型的,必须与国内其他城市金融发展相协调。课题组的基本设想是在全国武汉、西安、天津、成都等建立地区性的金融市场与全国三板市场,大量的中小企业可以先行在这些地区性市场与三板市场先行上市,成熟以后再逐步转版到到上海股票市场。从而使得股票市场能够更大范围地覆盖国内企业。
这样的安排将改变中国股票市场的一个基本困境,从过去的“先上市后规范”到将来的“先规范后上市”。这是股票市场可投资的关键。
二、香港股票市场定位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耗费了国内大量的资源,甚至可以说是用压低国内资源价格的方法换取经济的发展。这种状况显然是不能持续的。因此,国内资本走向海外是中国获得长期发展的关键。
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国际上认同的自由市场,借道香港容易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所以,中央政府应该鼓励那些肩负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公司到香港上市。以香港为跳板向海外资本输出。
这有三点好处:一、有利于提高外汇资产的使用效率;二、有利于提升中国产业在全球的地位;三、香港政治上的相对独立性有利于促进这些公司的规范。
三、国际板股票市场
在2010年“两会”期间,上海市长韩正透露上海正在全力筹备国际版,拟吸引海外上市公司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在课题组看来,这仅仅表示中国当前面临巨大的外汇储备与人民币升值压力,迫切需要寻求人民币外流的渠道。从中国金融发展来看,无论是吸引海外公司到内地上市,还是让跨国公司子公司到内地上市,都不符合内地金融发展的需要。原因在于:一、从产业优势来看,在当前的金融体系下,符合政府投资偏好的国有企业通常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金融资源,而私营企业由于很难得到金融资源从而被排除在经济发展之外。跨国公司由于可以在国际市场上非常便捷地获得金融资源,从而与国有企业处于同等地位,甚至由于其产业上的优势获益更大。如果进一步在内地设立国际板,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产业优势更大。二、在内地设立国际板会对内地的股票市场形成冲击,民族企业将会进一步边缘化。三、在内地设立国际板,与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差别已经很小,不符合先金融发展,后金融开放的基本规律。四、在内地设立国际板,存在监管规则不一致问题,后患无穷。相反地,如果中国准备筹备国际版,那么香港再合适不过了。一、香港有着与国际接轨的制度环境,无需做任何调整就可以适应这种需要。二、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有限分割,有利于中国政府对于资本外流保持适当的控制。三、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位决定了,中央政府对香港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因素对于中国的金融安全是必须的。